
亦作“ 矫飭 ”。1.整饬;整改。《荀子·性恶》:“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新唐书·杨炎传》:“初, 炎 矫飭志节,颇得名。”
(2).造作夸饰,掩盖真相。《后汉书·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新唐书·朱朴传》:“与 朴 皆相者 孙偓 …… 偓 性通简,不矫饰。” 明 屠隆 《昙花记·遍游地狱》:“只因近日士大夫迷真逐假,矫饰欺人。” 马南邨 《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难道每个时代的本有的特质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毫不矫饰地复活着吗?”
“矫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拼音为jiǎo shì,由“矫”(纠正、改正)和“饰”(装饰、修饰)组成,核心指通过虚假的外表或行为掩盖真实情况。这种行为通常带有欺骗性,可能用于掩饰缺点、错误或迎合他人期望。
中性用法(古义)
最初指“整饬、整改”,如《荀子·性恶》中提到通过礼义法度“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强调对人性进行规范修正。
贬义用法(现代常见)
指“造作夸饰,掩盖真相”,例如《后汉书》中批评“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现代多用于描述虚伪、做作的行为或态度。
“只有远离矫饰或特异的地方,才真实。”(强调去除虚假)
“爱情使女孩除去矫饰,变得自然美丽。”(对比矫饰与真实状态)
从古代中性的“规范修正”演变为现代贬义的“虚伪掩饰”,反映了社会对人性认知的变化。长期矫饰可能导致内心矛盾,影响真实人际交往。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荀子·性恶》及《后汉书》相关章节。
矫饰,读作jiǎo shì,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人们言行举止中故意修饰或伪装真实情况的行为。矫饰的含义是人为地去改变或隐藏真实的状态,以达到欺骗或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矫饰的部首是矢(shǐ),由两个部首组成。矫的部首是矢(shǐ),由两笔构成。饰的部首是饣(shí),由三笔构成。
矫饰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明确,矫取自古汉语中的“矫正”,意为改正、纠正。饰取自古汉语中的“装饰”,意为美化、修饰。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矫饰”,指人们通过伪装或修饰来改变本来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矫饰的写法为“矯飾”。
在古代,矫饰的写法可以是“校飾”或者“糾讁”。其中,“校”与“矫”读音相同,表示改正、纠正;“飾”与“饰”读音相同,表示修饰、装饰。而“糾讁”的“糾”与“饰”意思相近,都有纠正的意思,而“讁”读音为zhé,意为诋毁、责备,强调了矫饰的虚假性质。
1. 他常常矫饰自己的言行,给人以虚假的印象。
2. 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她不惜矫饰自己的外表。
3. 这篇文章中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矫饰真实情况的现象。
- 矫正:改正、纠正错误或不良的行为
- 饰品:用来装饰身体或物品的小饰物
- 修饰:在外观、形态等方面做修整或装饰
- 伪装:故意伪造或掩饰真实情况
- 掩饰:用谎言、借口来掩盖真相
- 伪善:指人故意假装正直、善良,表面上做善行,实则内心不诚实
- 假冒:借用他人的身份、品牌等,冒充他人或伪造;学着别人的样子或模仿别人
- 掩盖:隐藏、掩藏事物真相或真实情况
- 直率: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真实情况
- 真诚:真实、诚恳,没有伪装或矫饰的态度和言行
- 坦白:直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没有隐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