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榆塞的意思、黄榆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榆塞的解释

黄榆多产于我国 东北 、 华北 和 西北 等边境,因以借指边塞。 唐 《戍客南归》诗:“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榆塞是古代中国边塞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理名称,兼具实际军事要塞与文学意象的双重属性。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地理背景及文学象征三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字义分解

    • 黄榆:指生长于北方边地的榆树,因秋季叶片枯黄或生长在黄土地区得名,常见于边塞诗中代指荒凉戍地。
    • 塞(sài):《说文解字》释为“隔也”,本义指险要关隘,后引申为边境防御工事。

      合并释义:特指以黄榆树为地标或植被特征的边关要塞,多见于汉唐时期北方边疆。

  2. 权威词典收录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黄榆塞”为古代边塞名,例证引庾信《燕歌行》:“黄榆塞北绝音书,丹荔城南秋夜长。”(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12卷,1993年版,页891)


二、历史地理考据

  1. 地理位置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黄榆塞位于汉代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属匈奴南下的军事要冲。唐代置“黄榆关”,《新唐书·地理志》称其“在妫州怀戎县北”,即今北京延庆西北(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新唐书》)。

  2. 战略作用

    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黄榆塞与居庸关、古北口互为犄角,控扼燕山山脉通道。北宋《武经总要》载其“山多黄榆,戍卒依险筑垒”,印证其名源与军事功能(来源: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武经总要》)。


三、文学意象与象征

  1. 边塞诗典型意象

    自南北朝庾信起,“黄榆塞”成为诗歌中固定意象,象征征戍之苦与家国之思。如唐代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黄榆。”以黄榆塞暗喻将士漂泊之悲(来源:《全唐诗》卷213,中华书局1960年版)。

  2. 文化符号意义

    在文学语境中,黄榆塞承载三重隐喻:

    • 空间隔离:标志中原与游牧民族的分界;
    • 时间流逝:榆树枯荣暗示戍边岁月漫长;
    • 情感载体:落叶萧瑟寄托思乡愁绪(参考:傅璇琮《唐代边塞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四、学术参考文献

  1.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汉唐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2. 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引庾信诗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3. 在线资源:

庾信《燕歌行》节选(印证早期文学用例)

“黄榆塞北绝音书,丹荔城南秋夜长。

妾惊甘泉烽火近,君逐嫖姚战骨香…”

(来源:《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黄榆塞”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古代诗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词源与背景

  1. 地理关联:黄榆耐寒耐旱,多生长于北方边境,古人将其与戍边场景结合,赋予其边塞意象。
  2. 历史演变:汉代已有“榆塞”一词(如蒙恬“树榆为塞”的典故),后演变为“黄榆塞”,更强调地域特征。

文学应用

“黄榆塞”通过植物与地域的关联,从具体地名发展为边塞的泛称,承载了古代边疆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是汉语中“以物代地”的典型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暗数百废具作百金暴内陵外报投巴望便盆猜惑财减参寥蚕山长鬣春融风磴腐蚀公执工作母机关境孤军深入红窗迥话不投机诲教活寃业家第锦囊佳句尽志谨忠寄售咎舋旧治具然康复科唤剋架廉静脸水历眼鹿醢慢舞明眸善睐宁戚歌平炉穷鸟曲院日中为市生抢声章使下四圣谛泰社贪瞋天平天神体循环铜吊透爽韦经未了缘乌錥膝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