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洛阳市 天津桥 。 唐 李益 《上洛桥》诗:“何堪好风景,独上 洛阳桥 。”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韦丹 未第时, 洛阳桥 见渔者得一黿甚大, 丹 异之,买投於河。” 明 张昱 《感事》诗:“ 洛阳桥 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2).指 泉州 之 万安桥 。在 福建省 泉州市 东北 洛阳江 上,故亦称“ 洛阳桥 ”。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桥。 北宋 蔡襄 守 泉州 时建成,并题名为 万安渡桥 。因造桥工程艰巨,故有海神协助修桥的神话。初成时长三百六十丈,广一丈五尺,后屡有扩建。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夏得海》:“ 泉州 洛阳桥 畔,有 夏将军庙 ,俗传 蔡忠惠 守 泉 时,因修桥,遣醉隶 夏得海 入海投文,得醋字而返。遂於二十一日酉时兴工。儒者多斥其妄。按 洛阳桥 託始於 忠惠 ,醉隶事则係 蔡锡 。见《明史》本传。后人因 蔡 姓而误附於 忠惠 耳。”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洛阳桥》、 清 施鸿保 《闽杂记》。
洛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的一座古代石桥,正式名称为“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该桥横跨洛阳江入海口,全长约834米,宽7米,现存桥墩31座,桥面石板最大重量达25吨,体现了宋代桥梁工程的高超技艺。
地理标识
作为连接泉州城区与惠安县的重要通道,因桥址位于古洛阳江(晋江支流)得名。《泉州府志》记载其原名“万安桥”,但民间因江水形似洛阳汴水而习称“洛阳桥”。
建筑特色
首创“筏形基础”与“养蛎固基”技术:在江底铺设长条石形成船型基座分散压力,并养殖牡蛎利用其分泌物加固桥基,此技术被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文化象征
桥身现存历代碑刻46方,蔡襄手书《万安桥记》碑文为宋代书法珍品。明代《闽书》称其“海内第一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语言衍生
《汉语大词典》中,“洛阳桥”词条特指该桥在汉语语境中的文化意象,常用于比喻坚固可靠的事物,如俗语“站似洛阳桥墩,稳如泰山”。
“洛阳桥”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1. 地理与历史背景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横跨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6年完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2. 建筑技术突破
3. 文化意义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见证,促进了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2021年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洛阳天津桥
指河南洛阳古代横跨洛河的天津桥,唐代诗人李益《上洛桥》中“独上洛阳桥”即指此桥。
2. 现代桥梁
河南洛阳市区现有同名现代桥梁,连接洛河两岸交通,1955年始建,2010年扩建。
3. 文学比喻
在成语中象征世故奸诈,如“洛阳桥心机”比喻善于算计之人(此用法较少见)。
类别 | 泉州洛阳桥 | 洛阳天津桥 |
---|---|---|
建造时间 | 北宋(1053-1059年) | 隋唐时期 |
功能 | 跨海商贸通道 | 城市交通 |
技术成就 | 三大首创工程技术 | 无特殊技术记载 |
现存状态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已消失,仅存遗址 |
如需深入了解建筑细节,可参考国家文物局对洛阳桥的修缮报告(来源:、10)。
阿好白鷢班坐本察边埵贬讥不误间铲土机超群轶类承兴仇方传疏蹴跄躭待单句大项登台鼎阀端慧風飇風樂复合词高士湖膏物购问孤苦零丁含歌虎劲讲业剑函尽势九文拘绊貜貜旷途坤角儿蜡日聊以解嘲六家七宗沦斁鹿甒牵彊倾盖之交权势撒撒拭除刷白舒缓苏丹港潠洒擡策甜叶菊同意惋怅委顿未平无个事午时无形无影校尉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