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罗裳的意思、罗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罗裳的解释

犹罗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十》:“春风復多情,吹我罗裳开。”《宋书·乐志四》:“舞饰丽华乐容工,罗裳皎日袂随风。” 宋 李清照 《一剪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罗裳”是一个具有古典韵味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文学意象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面释义

“罗”指质地轻薄、纹理细密的丝织品,如《说文解字》载:“罗,以丝罟鸟也”,引申为精细丝织物;“裳”在古代专指下衣(裙),《释名·释衣服》称:“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故“罗裳”本义为用罗制成的下裙,特指轻软华美的女性服饰。例如《楚辞·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虽未直用“罗”字,但奠定了以珍贵材质喻高洁的意象传统。

二、文学意象与象征

在古典诗词中,“罗裳”常承载丰富情感:

  1. 高洁品性

    如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以“芙蓉裙衩”(罗裳类)暗喻人物清雅脱俗。

  2. 闺怨离愁

    李清照《一剪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通过“罗裳”这一私密服饰细节,传递孤寂相思之情。

  3. 青春易逝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以华服(罗裳)衬托容颜盛衰之叹。

三、文化内涵

“罗裳”作为古代丝织工艺的代表,折射出两大文化特征:

  1. 阶级标识

    《礼记》规定“锦衣狐裘,诸侯之服”,罗类丝织品长期为贵族专属,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襌衣(同类材质)印证其工艺之精。

  2. 审美范式

    唐宋诗词中“罗衣欲换更添香”(薛昭蕴《浣溪沙》)等句,体现轻罗飘逸之美与女性柔婉气质的文化关联。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罗”字释义:“丝织物类名”,例引《乐府诗集·陌上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裳”字条释为“下身的衣服”,引《诗经·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3.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

    第四章详述汉代丝织工艺,指出“罗”为四经绞织法所成,马王堆出土衣物可证其通透性。

  4. 《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收录李商隐、温庭筠等数十处“罗裳”意象用例,如温庭筠《菩萨蛮》“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因文献数据库版权限制,部分古籍原文链接未提供,可通过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官网检索相关纸质/电子出版物。)

网络扩展解释

“罗裳”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罗裳(拼音:luó cháng,部分文献注音为luó shanɡ)指用轻薄丝织品(罗)制成的服饰,通常特指女性穿着的罗裙。该词既可描述衣袂飘逸的动态美感,也常代指华美的裙装。

二、文学意象

  1. 动态美
    形容衣袂随风舞动的轻盈姿态,如《宋书·乐志四》中“罗裳皎日袂随风”,描绘舞者衣裙在阳光下飘动的场景。

  2. 女性服饰象征
    多用于描绘女子盛装或婉约形象。例如李清照《一剪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通过“罗裳”展现女性的柔美与孤寂感。

三、发音差异说明

四、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

综合自权威词典及文学作品解析(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闇伤阿月浑子宝赆奔泷碧淀子博采步哨常山阵朝靴尘虑敕备达称大惑耽荒犊鼻二省恶言詈辞反气旋负螟改辕易辙怪人诡謇汉文合该鸿悆闳远徽徽较差句度扣扣类举雷鼗厘定灵幢脉学鸟语花香瓶罍之耻普天之下七哀三姑三司三台深樾时用衰月岁时伏腊佻侻跳驼子鲖蟹外部联系往哲万流煨乾就湿无寥赖无些鰞鱡夏甲仙韶曲蟹行文字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