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时用的意思、时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时用的解释

(1).《易·坎》:“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王弼 注:“非用之常,用有时也。”本指在特定时间的作用。后指为当世所用。《北史·李彪传》:“﹝ 彪 ﹞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

(2).为世所用。亦指治世之才。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 宋 梅尧臣 《依韵和丁元珍见寄》:“实惭寡时用,又顾无奇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时用”的汉语词典释义

“时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籍文献中时有出现。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理解:

  1. 为世所用;见用于当世

    • 释义: 指人或事物在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被任用、采纳或发挥价值。强调符合时代需求,得到当权者或社会的认可与运用。
    • 书证与来源:
      • 《周易·坎卦》:“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三国魏王弼注:“时用则通,失时则废。” (意指:在恰当的时机被任用就能亨通,错过时机就会被废弃。)
      • 《荀子·非十二子》:“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知而无法,勇而无惮……此时用之大殃也。” (意指:这是为当世所用的大祸害。)
      •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有沈杞者……其人固守,有益于时用也。” (意指:此人坚守操守,对当世有益有用。)
    • 文化背景: 此义项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追求个人才能与时代需求的契合,渴望被赏识和任用(“遇时”、“得时”),以实现抱负。
  2. 日常用度;时节所需

    • 释义: 指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费用,或特定时节所需要的东西。侧重于物质层面的需求与消耗。
    • 书证与来源:
      •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餐以入官寺……若皆以清为行,则时用不足。” (意指:如果都追求(表面)清廉的行为,那么日常用度就会不足。)
      • 《南齐书·武帝纪》:“水旱成灾,谷稼伤弊……京师及四方出钱亿万,籴米谷丝绵之属,其和价以优黔首。远邦尝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必是时用所须,止可从都下交易。” (意指:必须是日常/当时所需的东西。)
    • 应用场景: 此义项常见于史书、政论中,涉及国家财政、民生经济、物资储备等方面,讨论如何保障或管理日常及特定时节的开销与需求。

“时用”一词在古汉语中具有双重核心含义:一是指人或事物被时代、社会所任用和采纳(强调价值实现),二是指日常生活或特定时节所需的物资与费用(强调物质需求)。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的是人才、思想的“见用”,还是财货、物资的“用度”。

网络扩展解释

“时用”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1. 经典出处
    最早见于《周易·坎卦》:“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此处“时用”指在特定时机或情境下发挥的作用,强调“因时而用”的智慧。

  2. 核心含义

    • 为世所用:指人或事物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被社会认可、运用的价值,如《北史》评价李彪“颇堪时用”。
    • 治世之才:引申为具备治理国家或解决时代问题的才能,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到的“益时用”。

二、语义演变与扩展

三、应用示例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原文或对比近义词(如“时效”“实用”),可参考《周易》注疏或汉典类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谤谗报投辩嘴鵖鴔舶贾不懂装懂不可开交辰告齿齿吃劲触氏初衣刺股读书催税达常窞处当该黨政地经地理数据库风旛分扰抚孤恤寡工农速成中学规律含誉鹤绫互插江郎才掩稽程技道解剖矜惜绝后光前倨侮烂纸逆来顺受配极瞧香的情客勤能气汹汹骑扬州鹤惹是非荣宴软缠诗章受聘戍边司疆擡策贪洿田券体形蔚气吴都贤每谐妻蟹蝑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