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母忧。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渊 ﹞又以居母艰去官,虽事缘义感,而情均天属。”参见“ 母忧 ”。
母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文言词汇,主要含义指母亲去世,属于古代丧葬文化中的婉辞(委婉说法)。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用法及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母亲去世的婉称
“母艰”直译为“母亲的艰难”,实指母亲离世带来的悲痛与丧亲之痛。此用法源于古代避讳直言死亡的文化传统,以“艰”代指丧亲之重大变故。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83页;《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2456页。
与“父艰”对应
古代称父亲去世为“父艰”或“父忧”,母亲去世则称“母艰”或“母忧”,二者共同构成“丁忧”制度(古代官员需为父母守丧的制度)。
来源:《礼记·丧服四制》;《仪礼·丧服》。
“艰”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土难治也”,引申为艰难、困苦。后扩展至指代人生重大变故,如丧亲之痛。
魏晋至唐宋时期,“母艰”作为固定婉辞见于史书与墓志铭。例如《南史·谢弘微传》:“遭所生母艰,居丧以孝闻。”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901页。
古代丧礼强调“慎终追远”,对父母之丧有严格礼仪规范:
来源:《宋史·礼志二十八》;《唐六典·吏部》。
“母艰”不仅是个人悲痛,更体现儒家“孝道”伦理,如《孝经》所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现代汉语中,“母艰”仅用于文言语境或历史文献解读,日常表达需替换为“母亲去世”。学术或文化类文本若需引用,建议标注出处并辅以白话释义,例如:
如《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丁母艰归,服阕,擢内阁学士。”
(注:丁母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归乡守丧。)
“母艰”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母忧:指母亲去世的委婉说法,属于古代丧制用语。例如《褚渊碑文》中提到“居母艰去官”,即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孝(出自南朝齐·王俭的碑文,见、2、6、7)。
母亲的辛劳:在部分现代解释中,“母艰”也被引申为形容母亲辛勤付出。但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更多是字面拆分后的现代解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褚渊碑文》原文或词典中的“母忧”“丁艰”等词条(综合、6、10、11)。
阿米巴痢疾崩塌编造蔽晦闭气笔疏参体钗朵辰砂宸筵春申君搭对带月代职跢跦顶棚感遇诗革争圭头海风闳巨皇帝的新装焕赫秽菜嘉靖戒衣鸡猫子喊叫积苏积因刻斲圹野溃决朗个流贬洛灵逻惹路人磨搅讹绷摹搨蟠螭跒倔琼靡烧破眼少师设纚收募兽穷则啮受胎树稼私谶思短死教跳水池踢秃秃委是相出湘君竹先王显武晓行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