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ylay;lay an ambush] 预先安排埋伏
设伏歼敌
布设伏兵。《汉书·艺文志》:“自 春秋 至於 战国 ,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宋 洪迈 《容斋五笔·李彦仙守陕》:“谍知之,设伏於诸谷。”《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配属边防营的两个步兵排,天天夜间出去设伏。”
“设伏”是一个军事术语,指预先安排埋伏或布设伏兵,常用于战术部署。以下是详细解释:
“设伏”指在敌方可能经过的区域秘密布置兵力,待其进入后发动突袭。核心含义包含隐蔽性和战术预谋性。
古代文献记载
《汉书·艺文志》提到“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说明战国时期已将此策略作为重要战术。
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中也有“谍知之,设伏於诸谷”的案例,体现其在侦察与反制中的应用。
军事理论地位
古代兵家常将设伏与“奇正相生”结合,通过伏击扰乱敌方阵型,如《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延伸。
军事领域
现代战争中,设伏仍被用于游击战或特种作战,例如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桐城大关、小关设伏牵制日军。
引申用法
可比喻日常生活中预先布局,如商业竞争中的策略性陷阱,但此用法较少见。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战例分析,可参考《汉书》《容斋随笔》及军事史料。
设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事先埋伏、布置陷阱或计谋来等待和诱捕敌人。
设伏的部首是“言”,笔画数为12画。
设伏源自古代兵法,常用于描述军事战略或计谋。设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設伏」。
在古时候,设伏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是「鶴殺」或「設殺」等变体。
1. 军队在城外设伏,准备埋伏敌人的逃亡路线。
2. 聪明的将军经常能够设伏迷惑敌人,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设伏的相关词语有:设陷、布阵、埋伏、隐蔽等。
设伏的近义词有:设宴、设计、设计、筹谋等。
设伏的反义词有:伏击、暴露、扫荡、追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