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配的意思、四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配的解释

(1).指 颜渊 、 子思 、 曾参 、 孟轲 。旧时以此四人配祀 孔子 庙。 颜渊 、 子思 居东, 曾参 、 孟轲 居西,通称四配。其始配之年: 颜渊 为 三国 魏 齐王 正始 二年(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曾参 为 唐睿宗 太极 元年(见《新唐书·礼乐志五》), 孟轲 为 宋神宗 元丰 七年(见《宋史·神宗纪三》), 子思 为 宋度宗 咸淳 三年(见《宋史·度宗纪》)。

(2). 明 袁宏道 戏称 孔子 为饮宗,祀为酒圣,以 阮籍 、 陶潜 、 王绩 、 邵雍 为配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配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专指孔庙祭祀中配享孔子的四位儒学代表人物。根据《汉语大词典》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的释义,其核心内涵可分为三方面:

  1. 历史定位与人物组成

    四配最初形成于唐代至元代,包括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子思)、亚圣孟轲。颜回为孔子弟子,曾参与孔伋为孔子嫡传后学,孟子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集大成者。四人代表孔子学说在不同阶段的传承脉络。

  2. 祭祀制度与文化象征

    四配在孔庙中位列“大成殿”内,分居孔子像左右两侧,形成“东配颜回、孔伋,西配曾参、孟轲”的格局。此配置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型,体现儒家“道统相承”的思想体系。据《钦定国子监志》记载,祭祀时四配享“十二笾豆”礼制,规格仅次于孔子。

  3. 学术思想史意义

    四配选择标准基于对儒家经典的贡献:颜回代表“仁德”,曾参代表“孝道”,孔伋(子思)承《中庸》,孟子发扬“性善论”,四人共同构建起宋代理学推崇的“孔孟之道”框架。清代学者江永在《礼书纲目》中强调,四配制度实质是“儒学道统具象化的礼仪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四配”是儒家文化中的专有名词,指在孔庙中配享祭祀的四位重要人物,主要分为两种解释:

一、传统儒家四配(主流解释)

  1. 成员构成:指颜渊(颜回)、子思(孔伋)、曾参(曾子)、孟轲(孟子)四人。
  2. 尊称与地位:
    • 颜渊被尊为“复圣公”,子思为“述圣公”,曾参为“宗圣公”,孟轲为“亚圣公”。
    • 他们在孔庙中分列东西两侧:颜渊和子思居东,曾参和孟轲居西。
  3. 配祀历史:
    • 颜渊最早于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241年)配祀;
    • 曾参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加入;
    • 孟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配享;
    • 子思最晚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列入。

二、扩展文化释义

明代文人袁宏道曾戏谑地将孔子称为“酒圣”,并设定以阮籍、陶潜(陶渊明)、王绩、邵雍为“四配”,表达对酒文化的推崇。这种说法属于非主流的文化衍生,常见于文学创作中。

补充说明

“四配”一词中的“配”本义为两性结合,但在此语境下引申为“配享祭祀”,即与主祭者共享尊崇地位。该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师承与道统的延续性。

别人正在浏览...

熬熬拔锅卷席白栝板齿剥示并后宾天不识东家采绘馋佞焯辉尘肺趁汉摛毫肚量沨沨枫锦溉盥公讨广宴归去归顺荷的横澜洪都拉斯惊世震俗金商泂酌具体宽懈库储柳衙厘盐垄断资本陋举蛮劲摸不着边逆时巏嵍裙屐日佣散位商丘史谍侍面疏米梳枇摅思蜀绣透眼儿王城王雎未平芜绝汙僻无皂白香水钱小许公菥蓂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