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讐书”。校书。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讎书宫闈,佐职于京。” 宋 曾巩 《寄郓州邵资政》诗:“鈆笔讐书客,朱轓守土臣。”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一名嘲十客谣一名聒聒谣》:“一客谈讎书,蝨脛偏旁大排比。”
“雠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指校勘书籍,即对古籍文本进行比对、订正讹误的学术工作。其核心在于“雠”字的本义“校对、核对”,强调严谨的考据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雠书”即“校雠书籍”,指通过比对不同版本或依据文献证据,修正书籍中的文字错误、脱漏、衍文等问题。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明确将“雠”解释为“校对文字”,如“校雠”即“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刘向《别录》)。
引用:《汉语大词典》“雠”字条:“校对文字:~书。校~。”
汉代校勘实践
东汉班昭(曹大家)曾受诏于东观“雠书”,即奉皇命校订皇家藏书(见《后汉书·皇后纪》)。
引用:《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班昭)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又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后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校雠学理论
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系统化“校雠”概念,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雠书”从文字校对扩展至学术源流考辨。
引用:章学诚《校雠通义·序》:“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传统“雠书”需遵循严谨步骤:
来源:陈垣《校勘学释例》总结的“校法四例”,为现代校雠学基础。
“雠书”是古代文献传承的核心环节,衍生出“校雠学”这一专门学科。其名虽古,但现代古籍整理、出版仍沿用其核心理念与方法。
例证: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即通过系统校雠完成,被学界奉为权威版本。
“雠书”是中国古代文献学的专称,强调通过严谨比对与考据确保文本准确性。其历史实践(如班昭校书)与理论发展(如《校雠通义》)共同奠定了传统学术的根基,至今影响深远。
“雠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chóu shū,其核心含义为校对书籍,属于文献校勘领域的专业术语。具体解析如下:
字义拆解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现代意义
该词现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或研究文献中,指代传统校勘学中的文本核对过程,强调对典籍的精细整理与考订。
若需进一步了解“雠”的其他含义(如“仇敌”),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败不旋踵兵舍必然性推理补水步鄣才节苌弘化碧産具棽棽初程春冰虎尾村夫俗子笛材端此督护歌吠狗风旋覆检浮阶高碧逛游寡怨喤聒懽娱谨抑际运急足控名责实莲池炼翁麟髓礼则隆中对落簪旅骨緑绮慢倍没根蒂娩身明光锃亮明时闹元宵你贪我爱抔土前三后四七九寝陵漆身三雍声学贪婬廷理推唱王贡味美思围网无向现生销微谢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