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沦肌浃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ún jī jiā gǔ,具体解释如下:
源自《淮南子·原道训》中的“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原句以否定形式表达影响未达深层,后反用其意形成成语,强调深入骨髓的体验。
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沦肌浃骨,塑造了他正直的品格。
这场灾难带来的教训沦肌浃骨,警示后人敬畏自然。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典故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淮南子》原文或权威词典。
《沦肌浃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遭受折磨或苦难时的痛苦。下面是关于该成语的一些相关信息:
成语《沦肌浃骨》由两个部首组成:水(氵)和骨(骨),其中“水”在该成语中起到辅助意义的作用。根据笔画数统计,成语《沦肌浃骨》共有16画。
《沦肌浃骨》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齐景公、郑桓公之事,举鼎俎而授人。所以经略之士,非降生而就者也,必沦肌浃骨。”其中孟子形容成为经略之士需要付出沦肌浃骨的辛苦和痛苦。
《沦肌浃骨》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淪肌濟骨」。
在古代,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沦肌浃骨》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为「綸肌濟骨」。
他为了追求音乐梦想,日夜苦练,沦肌浃骨。
与《沦肌浃骨》意思相关的词语有:艰苦、刻苦、辛劳等。
与《沦肌浃骨》意思接近的成语有:付出辛劳、屈肌见骨等。它的反义词是:安逸、舒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