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太平 元年春二月朔” 裴松之 注引 晋 胡冲 《吴历》:“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问左右侍臣:‘先帝数有特制,今大将军( 孙琳 )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书可,画可也。”
“书可”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书可”指批阅公文时书写“可”字表示认可,常用于古代政务场景,体现上级对下级文件的审批。该词由“书”(书写)和“可”(许可)组成,强调通过书面形式确认决策。
在部分现代语境中,“书可”也可引申为对书籍或知识的肯定,例如“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指不同书籍的阅读方式)。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需避免与“书”和“可”单独使用的含义混淆(如“证书可能被接受”中的“书可”并非固定词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公文制度或词语演变,可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文献来源。
《书可》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书中所载,可作为可信的依据或证据。
《书可》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木”,笔画数为9。
《书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红楼梦》中的一句对话:“书可破万卷,学可触知也。”在这句话中,意思是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
繁体字是「書可」。
在古时候,「書」的写法与现代相同,而「可」的写法则有所不同,它是由一个独立的部首「口」和右边的「去」组成。
他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经过我查阅相关文献,证明他所说的确实《书可》。
书籍、可信、可信度、可作为、信任
可靠、可信赖、可信任
不可信、不可靠、不可信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