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使者的意思、督学使者的详细解释
督学使者的解释
学政的别称。 明 清 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也称“督学”、“学使”。 清 戴名世 《李太常案牍序》:“今夫督学使者,三年而一易其人,行部考校不过文义之优劣,而不暇及於其他。” 清 刘大櫆 《<朱东发诗>序》:“虽乡里之儿童从塾师学句读者,无不知有 朱君 。其受知於督学使者,盖屡冠其曹。” 清 孙鼎臣 《凌丰叔哀辞》:“自其为诸生,督学使者无不赏异之。”参见“ 督学 ”。
词语分解
- 督学的解释 旧时主管教育的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是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音乐督学详细解释.学政的别名。 明 清 派驻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考试的专职官员。 民国 后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督导所属及学校的专
- 使者的解释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办事的人欢迎来自亲密邻邦的友好使者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 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比喻带来某种信息的人或事物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详细解释使
网络扩展解释
“督学使者”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官职,主要职责为督导地方教育行政并主持考试。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督学使者是“学政”的别称,由朝廷派遣至各省,负责监督教育事务、主持科举考试及考核生员(秀才)。其职能类似现代的教育督导与考试主管的结合体,也被简称为“督学”或“学使”。
-
历史背景与职责
明清时期,督学使者每三年一任,需巡视辖区内的府、州、县学,考核学生课业及品行,并主持院试(选拔秀才的考试)。例如清代学者戴名世曾提到:“督学使者行部考校不过文义之优劣”,说明其考核重点包括学生的学术水平。
-
文献例证
- 清代刘大櫆在《朱东发诗序》中记载,督学使者对地方才子朱东发的才华多次认可,体现其选拔人才的职能。
- 清代制度中,督学使者多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且需回避本籍省份,以确保公正性。
-
现代关联
该官职与当代“教育督导”有相似之处,但后者不涉及考试选拔,职能更侧重于教育质量监督。
督学使者是明清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兼具行政督导与考试选拔双重职能,对地方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运作,可参考《清史稿·职官志》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督学使者》这个词意味着负责监督学校和教育事务的人员。它可以被拆分为两个部首和一些笔画。第一个部首是“目”,表示与目光、观察相关的含义。第二个部首是“彳”,表示行走、前进的意思。根据汉字书写规则,该词的笔画数为10画。
《督学使者》一词来源于中国的教育和行政管理系统。在一些地方,督学使者是由政府任命的教育专家或官员。他们的职责涵盖监督学校的运作、改善教育质量、解决教育问题等。
该词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为《督學使者》。
在古时候,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含义和功能与现代相似。
以下是一个例句:“我们需要督学使者来确保学校教育的质量。”
与《督学使者》相关的词语包括:考核人员、教育监管者、学校巡视员等。
与《督学使者》相反的词语可能是:教育自由、自主管理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