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督学使者的意思、督学使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督学使者的解释

学政的别称。 明 清 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也称“督学”、“学使”。 清 戴名世 《李太常案牍序》:“今夫督学使者,三年而一易其人,行部考校不过文义之优劣,而不暇及於其他。” 清 刘大櫆 《<朱东发诗>序》:“虽乡里之儿童从塾师学句读者,无不知有 朱君 。其受知於督学使者,盖屡冠其曹。” 清 孙鼎臣 《凌丰叔哀辞》:“自其为诸生,督学使者无不赏异之。”参见“ 督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督学使者"是明清时期教育行政体系中的专设官职,亦称为"提督学政"或"学政使",主要负责地方教育事务的监督管理。《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明清时期派往各省主持科举考试、督察教育事务的专职官员"(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商务印书馆)。

该职衔始设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其核心职能包含:

  1. 科举主考:三年一任,主持院试、岁试、科试等选拔考试
  2. 教育督察:巡视府州县学,考核教谕、训导等教育官员的政绩
  3. 学风整饬:查禁违禁书籍,纠察生员品行,维护儒家正统
  4. 文教建议:向朝廷奏报地方教育状况,提出改革建议

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督学使者需由进士出身的翰林官或六部侍郎充任,官阶与巡抚平行,凸显其特殊地位。任期结束须向礼部提交《学政全书》,系统总结辖区的教育成效(来源:《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该制度延续至1906年学部成立后被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取代,但其"以文教化"的核心理念仍影响着当代教育督导制度的构建。

网络扩展解释

“督学使者”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官职,主要职责为督导地方教育行政并主持考试。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督学使者是“学政”的别称,由朝廷派遣至各省,负责监督教育事务、主持科举考试及考核生员(秀才)。其职能类似现代的教育督导与考试主管的结合体,也被简称为“督学”或“学使”。

  2. 历史背景与职责
    明清时期,督学使者每三年一任,需巡视辖区内的府、州、县学,考核学生课业及品行,并主持院试(选拔秀才的考试)。例如清代学者戴名世曾提到:“督学使者行部考校不过文义之优劣”,说明其考核重点包括学生的学术水平。

  3. 文献例证

    • 清代刘大櫆在《朱东发诗序》中记载,督学使者对地方才子朱东发的才华多次认可,体现其选拔人才的职能。
    • 清代制度中,督学使者多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且需回避本籍省份,以确保公正性。
  4. 现代关联
    该官职与当代“教育督导”有相似之处,但后者不涉及考试选拔,职能更侧重于教育质量监督。

督学使者是明清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兼具行政督导与考试选拔双重职能,对地方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运作,可参考《清史稿·职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悲恚部卒常性朝纲侈僭创生簇叶怠媮多岐粉身碎骨嗝顿管纱号愬换喻回绕活络鹄望讲制茭葑寄客精志迥非鞠塲鞠拱客行空雷离毕鸾花麦角蛮楚蛮瘴门仞名唱耐性逆天无道拍天辟逻颦笑浅察千伏器币清早气运曲词羣室让先深忧鼠盗狗窃水火相济,盐梅相成添补天大惕惧侹侹枉紊万年历遐絶仙教仙姿玉色笑柄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