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种打击乐器。鼓框扁平,木制。一面蒙兽皮,周围嵌以若干小铜铃。演奏时,左手执鼓,悬空摇动,或用右手指、掌击之;用右拇指搓奏,可得震音。用于管弦乐队。
(2).铃和鼓。《三国志·魏志·韩传》:“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涂。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
铃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具有以下特点:
铃鼓又称"手鼓",是维吾尔族、朝鲜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其名称来源于鼓框周围镶嵌的金属片或小铜铃,演奏时既能发出鼓声又伴随铃响。
在《三国志·魏志》中记载的"悬铃鼓,事鬼神"表明,古代铃鼓组合曾用于宗教仪式。现代铃鼓则更多展现欢快明亮的音色特点,成为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
注:不同地区存在形制差异,如新疆手鼓与朝鲜族铃鼓在尺寸和装饰上各有特色。如需完整资料可查阅音乐类工具书或民族乐器图鉴。
《铃鼓》是一个常见词语,可以指代多种含义。一般来说,它可以表示一种乐器,也可以用来形容齐声鸣响的钟鼓声音。此外,《铃鼓》还可以比喻喧嚣、热闹的环境或场合。
《铃鼓》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金”和“示”。其中,“金”是表示与金属有关的部首,“示”是表示与神、祭祀有关的部首。总共需要五个笔画来书写《铃鼓》。
《铃鼓》一词的来源很有趣。在古代,铃和鼓是重要的乐器,用于宗教祭祀和庆典活动中。原先分别是铜器上悬挂的铃铛和用皮革或木头制成的鼓,后来演变成了金属制的铃鼓。因此,《铃鼓》一词成为乐器的代称,后来也引申为热闹的环境。
《铃鼓》的繁体字为「鈴鼓」。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铃鼓》的写法为「了鼓」。
1. 那个庆典活动上,铃鼓声震耳欲聋。
2. 江边的庙宇里,铃鼓嘈杂,香火鼎盛。
3. 小朋友手中拿着铃鼓,欢乐地玩耍。
1. 铃声:指铃鼓的声音。
2. 鼓声:指鼓的声音。
3. 铃铛:用来悬挂的小型金属乐器。
4. 鼓乐:指用鼓及其他打击乐器演奏的音乐。
1. 锣鼓:指锣和鼓的组合。
2. 喧闹:形容十分热闹、嘈杂。
3. 热热闹闹:形容非常繁忙、喧闹。
1. 寂静:指十分安静、没有声音。
2. 幽静:指安静、宁静的环境。
3. 沉默:指完全没有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