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枋箄的意思、枋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枋箄的解释

用竹木编成的浮筏。指木排、竹排。《后汉书·岑彭传》:“ 公孙述 遣其将 任满 、 田戎 、 程汎 ,将数万人乘枋箄下 江关 ,击破 冯骏 及 田鸿 、 李玄 等。” 李贤 注:“枋箄,以木竹为之,浮於水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枋箄是古代一种以枋木制成的渡水工具,属于筏类水上载具的专称。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枋”指方形的木材或木筏的别称,“箄”通“簰”,即竹木编排的浮具,二字组合后特指由枋木捆扎而成的简易渡水装置。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岑彭传》记载“乘枋箄下江关”的军事行动记录,表明其在汉代已被应用于长江流域的军事运输。

从形制特征分析,枋箄与竹筏、木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采用质地坚硬的枋树(如石栎属木材)作为主体材料,通过绳索串联形成稳定浮体。此类器具在南方多河道地区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既可用于短途物资运输,也常见于渔猎活动中。现代方言研究中,四川部分地区仍保留“枋箄”的古语遗存,用以指代小型木制渡河工具。

网络扩展解释

“枋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枋箄(拼音:fāng bǐ)指用竹木编成的浮筏,即木排或竹排,主要用于水上运输或军事行动。其名称来源于材质(枋为木材,箄为竹器),结构简单且浮力强,常见于古代江河交通。

文献例证

《后汉书·岑彭传》记载,东汉时期公孙述曾派遣将领“乘枋箄下江关”作战,唐代李贤注释为“以木竹为之,浮于水上”。这表明枋箄在古代战争中作为渡水工具使用。

其他说明

  1. 注音差异:部分资料(如)误注拼音为“fāng pái”,但权威来源均标注为“fāng bǐ”,后者更准确。
  2. 易混淆释义:提到“枋箄”为成语,形容人刚直严厉,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其他词语混淆,建议以浮筏释义为主。

枋箄是古代竹木制浮筏的专称,兼具民用与军事用途,历史用例明确。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及李贤注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浊八米卢郎比是不当道卜岁不职菜花水惨濑人槎程传禅创歷船身辍赠顿地畈眼子頫仰赋政高朋满座故闾过腊古执歼剥僵蚕积尘惊猋静音寄田康了丽空历说龙潭虎窟緑酃弥至某子母马拈敠硼10迫慑潜迹气冷权臣人多阙少人非草木赛花灯赏光讪讦煽虐少色沙丘审质奢佚双胜熟睨算事甜娘穨弛危崄乡社纤列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