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禁鼓的意思、禁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禁鼓的解释

设置在宫城谯楼上报时的鼓。《水浒传》第五六回:“早听得譙楼禁鼓,却转初更。”《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五年》:“ 权德 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復 长安 旧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禁鼓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夜间报时与宵禁信号

    禁鼓在古代指夜间报时或实施宵禁的鼓声,常见于唐代至明清时期。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禁鼓是“夜间警戒或报更的鼓”,用于提醒居民遵守宵禁制度。例如唐代姚合《寄无可上人》诗“禁钟寒彻野,禁鼓曙侵跸”,即描绘了禁鼓声穿透清晨的情景。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沿门报晓……诸门桥市井已开,如瓠羹店门首坐一小儿,叫饶骨头,间有灌肺及炒肺。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的记载,侧面反映了禁鼓与市井生活的关联。

  2. 宫廷仪礼用鼓

    另一义项特指宫廷仪仗或祭祀所用的鼓乐。《辞源》释为“皇宫中用以节制礼仪的鼓”,常见于帝王出行、祭祀等场合。例如明代《大明会典》提及“禁鼓仪仗”为皇家典礼的组成部分,其形制与敲击节奏均有严格规定。

从词源看,“禁”字本义为“禁忌”,引申为禁令、禁地;“鼓”则为击打乐器的通称。二者结合后,“禁鼓”既承载了古代时间管理与治安制度的功能,亦体现了礼乐文化的等级性。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曾考证:“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城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进一步印证了禁鼓的社会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禁鼓”是古代中国用于报时和宵禁管理的鼓具,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1. 基本定义与功能
    禁鼓是设置在宫城谯楼(城门瞭望楼)上的报时鼓,主要用于都城或重要城市的夜间更时报点。例如《水浒传》提到“早听得谯楼禁鼓,却转初更”,说明其与夜间时辰划分直接相关。

  2. 与宵禁制度的关系
    禁鼓亦关联古代宵禁制度。唐代《宫卫令》规定:日落后擂“闭门鼓”600下,禁止出行;日出前五更三点擂“开门鼓”400下,解除禁令。这种制度在宋代仍有延续,《续资治通鉴》记载宋真宗时期恢复“禁鼓昏晓”旧制。

  3.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水浒传》第五十六回:“禁鼓报初更”,反映其作为夜间时间标志;
    • 明代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提及“禁鼓报初更罢”,印证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场景烘托作用。
  4. 运作机制
    谯楼上设有专职人员(如更夫)根据漏刻(古代计时器)定时击鼓,鼓声覆盖全城,兼具报时与治安管理双重功能。唐代长安、宋代汴梁等都城均严格实施此制度。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沿革或不同朝代的制度差异,可参考《唐会要》《宋史·律历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挨满班庭弊赋屏斥冰炭不相容采挹槽头吃准串狎刍豆垂翅邨庄道士鹅大卒登闻登侑端原二德風岸革当苟利子光感应挂念诃林禾石记仇洁妇击切蝍蛆积重看菜口勅宽剩愧悚阃术两碍漉酒巾緑林好汉玛尔噶敏晤溥仪邛都齐头鐥忍气睒睗沙饧适身矢书使团手胼足胝搜疏烫手亡过丸熊文僚务外黠棍相杂虓士辖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