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米的意思、逋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米的解释

拖欠未纳的赋米。《晋书·桓伊传》:“上疏,以 江州 虚耗,加连岁不登,今餘户有五万六千,宜并合小县,除诸郡逋米。”《新唐书·苏弁传》:“ 弁 之判度支,方大旱,州县有逋米,断 贞元 八年以前,凡三百八十万斛,人亡数在, 弁 奏请出以贷贫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米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拖欠或未缴纳的粮米,特指古代赋税制度中百姓未按时上缴的粮食税赋。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使用语境展开说明: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分解

    • 逋(bū):

      本义为逃亡、躲避,引申为拖欠、延迟。《说文解字》释:“逋,亡也。”段玉裁注:“亡者,逃也,引申为凡欠负未偿之称。”

    • 米:

      泛指粮食,特指作为税赋征收的谷物。

    • 逋米:

      即拖欠未交的赋粮,属古代田赋术语。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拖欠的赋米”。

  2. 权威词典注解

    • 《汉语大词典》:

      “逋米:拖欠的赋米。”

    • 《辞源》(修订本):

      “逋”字条下引申义:“拖欠赋税、债务”,如“逋租”(欠租)、“逋债”(欠债),逋米属同类结构。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语境

逋米常见于中国古代财政与法律文献,反映赋税征收问题:


三、典型文献用例

  1.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

    “通欠逃散,累岁逋米”,描述农民因赋税沉重逃亡,导致连年欠粮。

  2. 《资治通鉴·后唐纪》:

    “州县吏以催逋米为急务”,反映地方官吏将追缴欠税列为首要职责。


逋米专指古代拖欠未纳的粮食赋税,其释义扎根于“逋”的“拖欠”本义及农耕社会的税制背景。该词在史书、法典及奏章中高频出现,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术语。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3. 《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大明律》(法律出版社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逋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拆解分析:

逋(bū)
本义为逃亡、拖欠,如《说文解字》释为“亡也”。引申为:

  1. 拖欠(如“逋租”指欠税)
  2. 拖延(如“逋留”指逗留)
  3. 逃亡者(如“逋逃”)


指粮食作物稻谷的籽实,古代也作为赋税征收的实物之一。

组合解析
“逋米”字面可理解为“拖欠的米粮”,可能用于以下语境:

注意:该词未被现代常用词典收录,可能属于古汉语或特定文献中的用法。若需精准释义,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上下文。若为现代新造词,则需结合具体语境重新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案检办案板印别出心裁鬓发布衾参度潮海打调棣萼第二人称反书发荣滋长杠房头给传瓜步冠盖里光烛寡情还号堠鼓鹄岸将门有将机括金丹换骨景表旌尚糠豆不赡空费浪荡帘幙帘帷令王灵字楼船军露馅律藏緑桐马架椅眊眊稍稍民编没地褭娉暖花房潘车痞块陗陿七辩庆吊清琴全力以赴染家三尺喙铁峡剔股顽麻危坠无成子五帝坐萧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