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义的意思、畏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义的解释

谓怕失道义。《礼记·表记》:“是故君子……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以求事君。”《韩诗外传》卷四:“君子大心即敬天而道,小心即畏义而节。”《后汉书·朱穆传》:“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於道则愧生於心,非畏义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畏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畏义”指对道义的敬畏与坚守,强调因害怕违背正义而产生自我约束,同时包含对道德准则的尊重与推崇。核心内涵是“因敬畏而不敢失义”,既有对道义的敬服,也有对违背道义的恐惧。


二、出处与经典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

  1. 《礼记·表记》:“君子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以求事君。”——强调君子以谨慎态度对待道义。
  2. 《韩诗外传》:“君子小心即畏义而节。”——说明君子通过敬畏道义来节制行为。
  3. 《后汉书·朱穆传》:“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指出违背道义会引发内心羞愧。

三、内涵解析

  1. “畏”的双重性:
    • 恐惧:害怕因失义招致谴责或内心不安(如《广雅》释“畏”为“惧也”)。
    • 敬服:对道义的崇高性产生尊敬(如《报刘一丈书》中“心畏相公”的“畏”含敬重义)。
  2. “义”的指向:
    • 指公正合宜的准则,如正义、公益、情谊等(参考“义”的多种释义)。

四、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两类情境:

  1. 个人修养:如称赞某人“心怀畏义”,体现其道德自律;
  2. 批判失德:如“非畏义也”批评违背道义的行为。

五、延伸意义

“畏义”不仅是被动遵守规则,更包含主动追求道义的积极态度,与“知耻”“慎独”等儒家观念相通,成为传统道德体系中重要的自我规范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二

畏义

《畏义》是一个汉语词语,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合成词,包括“畏”和“义”。

拆分部首和笔画

“畏”字的部首是“白”,笔画数为9。

“义”字的部首是“丿”,笔画数为3。

来源

《畏义》中的“畏”表示对某个事物感到害怕或敬畏,而“义”表示一个行为或观点符合道德或公正原则。

繁体

在繁体字中,“畏”字保持不变,而“义”字被写作“義”。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一些变异形态。

有时,“畏”字的早期写法中,它的部首“白”替换为“人”,整体类似于“人畏”,强调人们感到的恐惧或敬畏。

而“义”字的古代写法中,有的变异形态将部首“丿”替换为“立”,整体类似于“立义”,表示一个坚定站立在正义一方的行动。

例句

1. 他畏义如命,绝不会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

2. 她畏义守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决不会背叛朋友。

组词

1. 畏缩:对某种情况或问题感到害怕而退缩。

2. 畏难:对困难或挑战感到害怕,不愿意面对。

近义词

1. 敬畏:对某种神圣或威严的事物感到敬重和害怕。

2. 畏惧:对某种不确定或不可知事物感到害怕。

反义词

大胆:与畏义相反,表示无所畏惧,勇敢面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