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怕失道义。《礼记·表记》:“是故君子……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以求事君。”《韩诗外传》卷四:“君子大心即敬天而道,小心即畏义而节。”《后汉书·朱穆传》:“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於道则愧生於心,非畏义也。”
畏义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畏”和“义”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敬畏道义而自觉约束言行,强调对道德准则的敬服与遵从。以下是详细解析:
畏(wèi)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义(yì)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版)
畏义指因内心敬畏道义而主动遵循规范,体现道德自律与对正义的尊崇。
“畏义”意为敬畏正义,不敢违背道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532页)
儒家强调“见义勇为”,而“畏义”是其心理基础,如《荀子·修身》云:“君子畏义而节行”,指君子因敬畏道义而节制行为。
“修平生畏义,不敢以私废公。”
(欧阳修一生敬畏道义,不因私利损害公理。)
“君子畏义而慎独,故能立身持正。”
(君子因敬畏道义而独处时谨慎,故能持守正直。)
敬义、尚义、秉义(均强调尊崇道义)。
悖义、蔑理(违背或轻视道义)。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畏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畏义”指对道义的敬畏与坚守,强调因害怕违背正义而产生自我约束,同时包含对道德准则的尊重与推崇。核心内涵是“因敬畏而不敢失义”,既有对道义的敬服,也有对违背道义的恐惧。
该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
常用于描述两类情境:
“畏义”不仅是被动遵守规则,更包含主动追求道义的积极态度,与“知耻”“慎独”等儒家观念相通,成为传统道德体系中重要的自我规范机制。
隘狭拜谢白招矩便户猋风笔采补裨不老气不相登长家筹画綢绵传集穿胷唇腐齿落俶迁刺伤刀碪登济读者儿啼帖恶言负糇给扶恭笔垢汙骨笃犀过先海腴杭缎鬨动毁弃魂舆禁女谲荡堪可勘误夸强鸾箫冒难毛实猛暴呶声呶气辇送牛金倾躁取快一时羣谤胜任愉快蛇螫断腕事败垂成手卷税敛思至损友缩本通绰温煗香吹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