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橹楯的意思、橹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橹楯的解释

大盾。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下》:“ 汉 兵四面推櫓楯,并入土城。”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累箱实土,以作櫓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橹楯(lǔ dùn)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橹”和“楯”两个单字组成,均指防御性兵器,后引申为军事防御的统称。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单字释义

    • 本义:大型盾牌,用于遮挡箭矢或攻城时抵御攻击。《说文解字》释为“大盾也”,《左传·襄公十年》载“狄虒弥建大车之轮,以为橹”,指用车轮改制的大型护具。
    • 引申义:后扩展指瞭望台(如“楼橹”)或划船工具(如“摇橹”),但兵器义为本源。
    • 本义:同“盾”,即手持护盾。《史记·项羽本纪》有“哙即带剑拥楯入军门”之例,明确指防御兵器。
    • 字形演变:从“木”部,早期盾牌多以木制,故从材质得名。

二、复合词“橹楯”的涵义


三、文化内涵与演变

橹楯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物理防护的重视,其材质从木质发展为皮革、金属复合(如“犀楯”)。在文学中亦具象征意义,如陆游诗“楼橹压沧溟”以“楼橹”借喻边防工事,凸显其军事意象的延续性。


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许慎)释“橹”“楯”
  2. 《左传·襄公十年》战具记载
  3. 《史记·项羽本纪》兵器用例
  4. 《墨子·备城门》守城器械描述
  5. 《汉书·晁错传》军事策略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橹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作为防御兵器(大盾)

  1. 字义解析
    • 橹:本指长桨(如、7),但在军事语境中引申为“大盾”,如《过秦论》中“流血漂橹”即形容盾牌之多。
    • 楯:通“盾”,读作“dùn”,指盾牌。
    • 组合义:两者连用时,“橹楯”指大型盾牌,用于战场防护。
  2. 文献例证
    • 汉荀悦《汉纪》记载“汉兵四面推櫓楯”,描述士兵用大盾推进攻城。
    • 清代曾国藩的军事记录中,提到以土箱堆叠成“櫓楯”作为防御工事。

二、作为船舶装置(仿生鱼尾)

  1. 功能与结构
    • 橹楯是一种安装在船尾的仿生装置,形似鱼尾,通过左右摆动推动船只前进。
    • 此用法较罕见,可能与“橹”的划船功能相关。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军事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智半斤八两剥皮悲路岐冰碎不择大滑呆小症等科殿屎定封帝屋短狐溉济诟租光风寒菜涵泳鸿爽黄绀绀黄胶欢慰进度荆关吉巳箕踵考勤簿考质跨虎来宁丽姝六駮立语笼利农父蟠桃杯漰澌喷气式飞机迁云气哺哺蕲簟清纯穷鞫塞裔参参闪铄奢佚势藉释儒守宰庶黎殊伟算术随才器使头品托腔晚盖毋车无预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