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笳的意思、芦笳的详细解释
芦笳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音孔,下端范铜为喇叭嘴状,吹时用指启闭音孔,以调音节。 清 代兵营巡哨多用之。 宋 曾慥 《类说·集韵》:“ 胡 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 元 王逢 《题蔡琰还汉图》诗:“残生既免氊裘鬼,哀衷莫尽芦笳曲。”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 潼关 以西兵气多,芦笳吹尘尘满河。”
词语分解
- 芦的解释 芦 ú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 姓。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 笳的解释 笳 ā 〔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芦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属于“笳”类乐器的一种,主要用于北方游牧民族及古代军中。其名称来源于制作材料,“芦”指芦苇,“笳”为古代对簧管乐器的泛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起源
- 基本含义:芦笳是用芦苇秆、芦苇叶等材料制成的管乐器,形制较简单,常被归类为“胡笳”的一种变体。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汉代后逐渐传入中原,成为边塞文化的重要象征。
- 历史背景:笳类乐器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后汉书》记载匈奴等游牧民族使用笳作为军乐。芦笳因材料易得,可能为早期笳的常见形制。
2.形制与演奏
- 结构:传统芦笳通常由芦苇管或卷起的芦苇叶制成,长度较短,无固定音孔,通过调节吹奏力度和口型控制音高。
- 音色特点:音色苍凉悲怆,适合表现边塞的荒远意境。唐代诗人常用“芦管”“芦笳”描绘戍边将士的哀怨,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文化与文学意象
- 边塞象征:芦笳与战争、戍边生活紧密关联,成为诗歌中表达离愁别绪的典型意象。例如,清代纳兰性德词中亦有“芦笳夜奏,问谁怜壮志”的描写。
- 民族融合:作为胡汉文化交流的产物,芦笳体现了古代中原与游牧民族在音乐上的相互影响。
4.与其他笳类乐器的区别
- 胡笳:广义的胡笳包括木制、骨制或芦制的笳,芦笳特指以芦苇为材料的类型。东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的“胡笳”可能包含类似芦笳的形制。
- 后期演变:隋唐后,笳逐渐被更复杂的乐器(如筚篥)取代,芦笳的使用范围缩小,多见于边远地区或文学创作中。
芦笳是中国古代音乐与边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质朴的材料和悲凉的音色,承载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记忆与文人笔下的情感寄托。由于现存实物和详细记载较少,具体形制与演奏方式仍需结合考古发现进一步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芦笳的意思
《芦笳》指的是一种古代的竹制乐器,也叫作「箫」。它由长约一尺六寸的芦苇制成,具有七个音孔,类似于笛子。芦笳因其悠扬的音色,常被用来伴奏古代舞蹈或器乐演奏。
芦笳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芦笳》这个词由「艹」和「⺶」这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艹」表示植物,「⺶」表示竹子。它一共包含了9个笔画。
芦笳的来源和繁体
芦笳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器,它源自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在汉字的繁体字中,芦笳的「笳」字一般写作「竈」。
芦笳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芦笳的「芦」字写作「蘆」,它表示芦苇这种植物。而「笳」字写作「䇂」,表示笛子形状的乐器。
芦笳的例句
1. 桃花芦笳,婷婷而韵之。 (形容音乐声音优美动听)
2. 少年演奏芦笳,吹奏出动人的旋律。
芦笳的组词
- 笳音:指芦笳所发出的音乐声音。
- 笳箫:指芦笳和竹笛的统称。
- 桃花笳:古代曲名,以桃花的美丽配合芦笳的音乐。
芦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箫、竹笛、笙
反义词:弦乐器、打击乐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