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犯声的意思、犯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犯声的解释

指词曲变调。 唐 元稹 《投吴端公崔院长》诗:“能唱犯声歌,偏精变筹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 隋 柱国 郑译 始条具七均,展转相生,为八十四调,清浊混淆,纷乱无统,竞为新声。自后又有犯声、侧声、正杀、寄杀、偏字、傍字、双字、半字之法,从变之声,无復条理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犯声是汉语音韵学术语,指诗词创作中违反平仄格律规则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诗句中该用平声字处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处用了平声字。以下从不同角度详述其含义及演变:


一、音韵学定义与规则

  1. 平仄相犯

    古代近体诗(格律诗)要求诗句按固定平仄交替排列(如"平平仄仄平")。若某位置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即构成"犯声"。例如五言诗首句"仄仄平平仄",若第三字仄声变为平声(如"仄仄平平仄"),则打破交替规律,称为"拗句";若未通过"救拗"修正,即属犯声。

    平仄规则示例:

    $$ begin{aligned} &text{标准句式:仄仄平平仄} &text{犯声句式:仄仄underline{平}平仄} quad (第三字应仄用平) end{aligned} $$

  2. 与"失黏""失对"的区别

    • 失黏:律诗相邻两联之间平仄不衔接;
    • 失对:同一联内出句与对句平仄未相对;
    • 犯声:单句内部平仄组合错误,属微观格律问题。

二、历史源流与文献依据

  1. 唐代音韵理论

    唐代《切韵》系统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宋代《广韵》进一步规范平仄分类,为格律诗提供理论框架。犯声概念最早见于唐代诗论,如皎然《诗式》提及"声病"包含平仄失调。

  2. 明清学者考据

    清代《康熙字典》引《增韵》释"犯"为"侵也,僭也",引申为"越界破律";《佩文韵府》将"犯声"与"拗体"并列,归为诗病之一。


三、现代延伸用法

  1. 戏曲与声乐领域

    在昆曲、京剧等传统艺术中,"犯声"指演唱时音调偏离曲牌规定,或演员走调破音的现象,如《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载:"犯声者,腔乖律吕也"。

  2. 方言变异研究

    方言学中偶借"犯声"描述语音混杂现象(如闽南语读书音与白读混用),但此用法非学界主流。


四、权威参考文献

  1. 古籍文献

    • 《广韵》(宋·陈彭年)
    • 《诗式校注》(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
    •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编)
  2. 现代学术著作

    • 《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诗词格律概要》(王力,北京出版社)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专业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查阅,现代著作可检索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犯声”是一个古代音乐术语,主要含义和解释如下:

  1. 核心定义
    指词曲创作中的变调手法,即通过改变原有音调或调式形成新的音乐效果。这一概念常见于唐宋时期的音乐理论,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提到“犯声”与侧声、正杀等技法并列,用于丰富乐曲表现力。

  2. 词源与结构

    • “犯”:在音乐术语中表示调式转换,如“犯调”即转调;
    • “声”:指音调或旋律。
      组合后特指通过调式变化实现曲调创新。
  3. 历史文献例证
    唐代元稹《投吴端公崔院长》诗中“能唱犯声歌”表明该技法在唐代已应用于实际演唱。宋代音乐理论进一步将其系统化,成为词曲创作的重要技巧。

  4.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主要用于古典音乐研究或文学分析领域,描述古代词曲的调式变化现象。需注意,个别非权威资料(如)曾引申为“言辞冒犯”,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音乐术语解释为准。

扩展说明:该词属于专业术语,日常使用较少。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梦溪笔谈·乐律》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隐不旋时彩绘擦摩畅辨黜官储号吹送搭补丰资分龙兵诃毁怀向欢燕毁瘠家过老僵呆肩头颊食届满汲汲遑遑金钱板锦衣纨裤缉艇掘头船俊彦居势据争刊正牢利龙准鲁酒抹灰层娘儿女叔批患破阵乐勤精侵牟起晌泣诗散附闪闪藏藏沙盘申曲石溜室匣守宫槐儵鱼肆手宿兵頽垣废井咼氏猥缛务必五噫歌闲详先正笑乐谢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