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浮散。《淮南子·修务训》:“琴或拨剌枉橈,阔解漏越,而称以 楚庄 之琴,侧室争鼓之。” 高诱 注:“漏越,音声散。”一说,犹疏越。 刘文典 集解引 孙诒让 曰:“《礼记·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此云漏越,亦犹疏越矣。’”《淮南子·泰族训》:“朱絃漏越,一唱而三叹,可听而不可快也。” 南朝 梁 江淹 《到功曹参军笺诣骠骑竟陵王》:“漏越之琴,窃 庄文 之价;缺啮之剑,盗 顷襄 之名。”
漏越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核心义项,均属古汉语用法:
释义:
指声音飘散、不凝聚,多形容声音微弱或传播无力。
书证:
《淮南子·主术训》:「譬犹军之持麾者,妄指则乱矣。……夫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相生之气也。是故……不令而自然,不得而持处,其声不越而远闻。」此处「不越」即指声音凝聚有力,反推「漏越」为声音散逸。
出处参考: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6卷,第128页。
释义:
特指古代漏壶(计时仪器)因设计或使用问题导致的时间计量偏差。
书证:
《新唐书·历志三》载:「晷漏昏旦,时差八刻,谓之漏越。」指漏壶计时与实际天象出现显著误差。
延伸解释:
古代漏壶通过水流计量时间,若壶身有裂缝(即「漏」)或水流速度不均(即「越」),则造成计时不准,故称「漏越」。
出处参考: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册,第289页。
「漏越」属文言复合词,需结合语境理解:
综合参考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第1012页;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10页。
“漏越”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含义(主要见于)
基本含义指事情或信息逐渐泄露、流传出去,强调秘密或隐私的扩散过程。例如:“机密文件漏越后引发舆论关注”。
词义构成:“漏”比喻事物从封闭状态流失,“越”表示超越原有界限,组合后体现从隐秘到公开的动态过程。
古代文献中的特殊用法(综合、3)
原指琴瑟等乐器的声音浮散、不凝练,如《淮南子·修务训》提到“阔解漏越”,高诱注解为“音声散”。
引申义可类比“疏越”(《礼记·乐记》),形容音色清疏悠远。例如南朝江淹《到功曹参军笺》用“漏越之琴”表达音韵的散逸感。
注意:现代使用多取第一种含义,第二种属于古籍中的特定用法,需结合原文语境理解。两种释义分别源自不同时期的语言演变,建议根据具体文本选择合适解释。
罢牛保状弊本次韵锉刻典教东郭法雷发楞封己守残扞蔽高材生跟寻鼓煽翰墨林惑世剑化娇姹较大教坛疾吏镜目鯨魚座进驾金天稽酌巨擘踽步客套话扣关涝灾了清騄耳躶袒茅台酒漠置切勿钦爱轻裴曲方氏桑土三酒甚意儿水量叔相书信体四海一家贪遴体信同罗頽势吐穗望后闻风无穷小五显公乌压压衔位斜射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