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漏疏忽。 晋 郭璞 《<尔雅>序》:“虽注者十餘,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严公行状》:“其间亲承讲贯,子孙不得而闻者,往往漏略。” 清 冯桂芬 《<说文解字韵谱补正>序》:“今读其书,《説文》本有之字漏略至二百餘,本无而羼入者亦如之。”
漏略(lòu lü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语义范畴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文字、记载或叙述中的遗漏与简略现象。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遗漏与缺略
指在记录、叙述或整理过程中因疏忽或未详尽考察而缺失重要内容。例如古籍校勘时未能补全残缺部分,或文献记载中缺失关键信息。
《汉语大词典》释为:“遗漏简略。”
来源:汉语大词典(链接)
简略而不周详
强调内容过于简省,未能完整覆盖应涉及的范畴,常与“详备”相对。多用于评价文本的详实程度。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评某史书:“记载漏略,未能赅备。”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链接)
漏:本义为液体渗出,引申为“疏失缺失”。《说文解字》:“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段玉裁注:“引申凡疏遗曰漏。”
来源:说文解字注(链接)
略:原指疆界,后衍生“简省、概略”义。《广雅·释诂》:“略,要也。”王念孙疏证:“略者,举其大纲而略其细目。”
来源:国学大师(链接)
该词多用于学术考据、文献整理及历史研究领域,常见于以下语境:
参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漏”“略”的独立释义(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漏略”词条(中华书局)
“漏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是因疏忽或疏漏而遗漏某些事物或细节。以下是详细解析:
“漏略”由“漏”和“略”组成:
多用于以下语境:
总结来看,“漏略”强调因疏忽导致的缺失,常见于学术、文献或日常事务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指代对象。如需进一步实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拜书报政坌工操篲刬刻蝉鸣黍措置裕如躭酒大媳妇东窜西跳翻白蜂螫河系话不在行欢服活版解鞅积功积力继娶乩坛旧梦蹶跌矍铄刻翠裁红诳燿粮食作物迈衆眉面没驮眠舆内大臣漂凌七覆穷对付鹊语曲线板山栗扇面剩男蛇足诗启十三月豕韦氏笋脯天长日久听声听微决疑僮昏橦末之伎通物偷工减料颓替土戏亡琴枉渚五十步笑百步乡聚晓妆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