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按 唐 制,两枢密使、左右中尉称内大臣。”
(2). 清 制,选 满洲 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内大臣”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具有不同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唐代(618-907年)
唐代后期设枢密使和护军中尉,均由宦官担任,合称“内大臣”。
清代(1636-1912年)
清代内大臣属于侍卫亲军体系,主要负责皇帝安全与宫廷事务。
明治政府于1885年设立内大臣,作为辅佐天皇的宫中官职。
作为成语,“内大臣”可比喻组织内部掌握实际决策权的高级管理者,强调其核心地位与影响力。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关词典条目或历史文献来源。
《内大臣》这个词是指在封建王朝中负责国家内政事务的官员。他是国家内阁中的重要角色,负责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制定和执行政策。
《内大臣》这个词的部首是“月”和“大”,部首“月”表示和月亮有关的字,而部首“大”表示大的意义。
根据《康熙字典》,《内大臣》共有12个笔画。
《内大臣》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制。在古代中国,朝廷设有内阁,统辖国家内政,内大臣便是内阁中的重要职位之一。
《内大臣》的繁体字为「內大臣」。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内大臣的字写作「內大臣」,字体较为古朴,形状稍有差异,但仍可被人们辨认。
1. 前朝内大臣聪明睿智,治理国家有方。
2. 现任内大臣是一位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官员。
- 内阁 - 内政 - 大臣团 - 内务 - 内务府
- 内阁大臣 - 内务大臣 - 内务官员
- 外大臣 - 外务大臣 - 外务官员
爱国板擦儿包剿边都护丑祸船到桥门自会直怆然泪下垂榆贷券大熊座丁玲定银东床姣婿短语遁暑伐德发点坊人甘虫共和制海龙王鹤山轇轧觐亲蠲恤阔堑络子礼券例授流纨卤夺论敍卤质芒然绵顿难点宁乐掮客清醒白醒清浊同流棋坛羣居穴处尚白山塬慎溃识辨霜髭水费私朝遂大夫桃花洞腾倚跳黄浦头婚拖涎完利晚生瞎吹牛县旌缬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