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大臣的意思、内大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大臣的解释

(1). 唐 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按 唐 制,两枢密使、左右中尉称内大臣。”

(2). 清 制,选 满洲 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大臣"是古代中国职官体系中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指代两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官职:

一、清代侍卫统领 该官职全称"领侍卫内大臣",始设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作为正一品武职,掌管侍卫处机构,统领皇帝贴身侍卫,负责紫禁城禁卫与皇帝出行仪仗。《清史稿·职官志》明确记载其职能为"掌董帅侍卫亲军,偕内大臣、散秩大臣翊卫扈从",在清代武官体系中具有最高军事护卫权威。该职位通常由满洲亲贵或功勋卓著的武臣担任,如康熙朝名将费扬古曾任此职。

二、明代宫廷事务官 在明代官制中,"内大臣"特指服务于内廷的宦官首领,主要负责皇室日常生活事务。据《明史·职官志》载,此类官职多冠以"司礼监""御马监"等衙署名称,实际职能涵盖文书传递、内库管理及部分宫廷防卫工作,其权力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正统至成化年间)曾达到干预朝政的程度。

文献佐证:

  1. 清代职官制度详见《清史稿·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明代宦官体系考证引自《明史·职官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
  3. 职官沿革可参考《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内大臣”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具有不同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中国历史上的内大臣

  1. 唐代(618-907年)
    唐代后期设枢密使和护军中尉,均由宦官担任,合称“内大臣”。

    • 职责:枢密使负责承接表奏,参与政务;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守卫京师,掌握军事大权。
    • 权力地位:作为皇帝近臣,实际掌控中央军政要务,反映了宦官专权的历史现象。
  2. 清代(1636-1912年)
    清代内大臣属于侍卫亲军体系,主要负责皇帝安全与宫廷事务。

    • 选拔:从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勋戚子弟中挑选,共设6人,每旗各2人。
    • 职能:协助领侍卫内大臣管理侍卫,负责皇帝出行护卫、宫廷值守等,属从一品高官。

二、日本明治时期的内大臣

明治政府于1885年设立内大臣,作为辅佐天皇的宫中官职。

三、现代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内大臣”可比喻组织内部掌握实际决策权的高级管理者,强调其核心地位与影响力。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关词典条目或历史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苞屦报幕辈分背身本生灯笔墨泊尔采信沧海客迟旦虫漏传鸡传统文化丹赤当面锣,对面鼓担笈帝迹垛口夺人鹅掌菜俸稍广东官使古学毫忒欢哥会刊绘像嘉耗俭吝郊拜郊寰节略谨裕旧职集校旷虚拉毛雷荚柳球马夹袋駡天咒地眉耉疲俗秦姬曲惸嫠妻甥仁宾仁信沈峻算题颓波屯否瓦垄班万字头巾维御武柄武刚车小峭心非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