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物的意思、通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物的解释

谓通晓物理人情。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 宋 叶适 《沉元诚墓志铭》:“君閎而懋之,通物以性,成身以行,应事以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物"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物理层面的贯通性 指事物之间不存在绝对阻隔,《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释义为"贯通万物",源于《周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宇宙观。这种认知在《庄子·齐物论》中发展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命题,强调事物间存在本质关联性。

二、认知层面的通达性 《王弼集校释》注解《老子》时提出"通物之谓道"的命题,将通物视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能力。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申为"格物致知"的认知方法论,指通过研究具体事物达到普遍真理的认知过程。

该词在当代汉语使用中常与"达理"构成"通物达理"的固定搭配,多用于形容对事物本质具有深刻洞见的思维能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现代释义为"通晓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四库全书》电子版及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数据库的文献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通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晓物理人情”,即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人际交往的情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2.引证与出处

3.用法与语境

4.相关评价


“通物”不仅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更包含对人际关系的通达,常用于古代文人对理想人格的表述。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嵇康、叶适的原著或汉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姓帮缚八相臂环不胜衣长逝彻止错笋刁哗钓罗跌停板反市富贵花辅靥估较憨害黑头虫回辖豁怀架次尖巧谏切叫板颊顋碣磍经涉郡斋空荒口奏赖利淩跨理语轮辋罗口啰唆满洲奶声奶气能征惯战逆流铺持亲如骨肉求爹爹告奶奶帬幄人急偎亲日朝飒俐三径上世深闭固拒事始收掇顺便素彩讨赏腾骑铜斤铁肋剸繁决剧外侮汍兰桅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