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活版的意思、活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活版的解释

[typography;moveable type] 用活字排成的版

又为活板。——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活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

详细解释

(1).亦作“ 活板 ”。用活字排成的印刷板。 宋 代 毕昇 发明。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昇 ,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脣,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煬之,药稍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版,一本作“ 板 ”。 清 叶燮 《原诗》:“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目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2).见“ 活字版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活版(huó bǎ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技术内涵的术语,其核心含义指使用活字排版印刷的工艺或印刷品。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渊源、技术特点及现代延伸角度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活版"指:

采用活字排版的印刷方式,区别于固定的雕版印刷。其特点是每个字独立可移动,排版灵活,可重复使用。

此定义强调其核心特征为"活字"与"可拆卸重组",是印刷技术史上的重要革新。


二、历史与技术背景

  1. 起源与发展

    活版印刷术由北宋毕昇于公元1041—1048年间发明,以胶泥制成单字,排版后施墨印刷。后经元代王祯改良为木活字,明代出现铜活字,逐步替代雕版印刷。

    技术原理:

    • 单字制作:每个汉字独立制成字模(活字)。
    • 排版组合:按文稿内容将活字排列于字盘。
    • 印刷复用:印毕拆版,字模可重复用于其他文本。
  2. 核心优势

    • 效率提升:避免雕版"一版一用"的局限,缩短制版时间。
    • 成本降低:字模重复使用,减少材料浪费。
    • 纠错灵活:错字可随时替换,无需重刻整版。

三、现代延伸含义

在当代语境中,"活版"一词延伸至:

  1. 传统工艺保护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代表古代科技智慧。

  2. 文化符号

    指代具有手工质感的印刷品(如活版名片、贺卡),强调艺术性与独特性。

  3. 数字技术类比

    部分文献将"活字重组"概念类比现代模块化设计或数字排版逻辑。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钱存训.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中国印刷博物馆官网. 活字印刷技术演变.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木活字印刷术.
  5. 张树栋. 《中华印刷通史》. 印刷工业出版社, 1999.

术语标注:

活版:名词,属印刷专业术语;引申义含文化及工艺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活版”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重要发明,指用活字(可移动字模)排成的印刷版。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活版由单个活字组合而成,每个字模独立存在,可重复使用和灵活排列。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雕版印刷的固定限制,极大提升了印刷效率。

  2. 历史背景与发明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其方法是用胶泥刻字,火烧加固,排版时在铁板上敷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物,加热固定字模后印刷。

  3. 工艺特点

    • 材料:早期为胶泥字模,后发展出木、铜、铅等材质。
    • 排版:将字模按内容排列成版,印刷后可拆解重组,节省成本。
    • 效率:相比雕版,活版避免了整版雕刻的繁琐,尤其适合批量印刷。
  4. 影响与意义
    活版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推动了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为后世金属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这一技术,成为研究古代印刷的重要文献。

  5. 现代延伸
    现代“活版”也代指灵活组合的知识或技能,强调可调整性和复用性,如“活字版思维”。

总结来看,“活版”既是古代印刷技术的里程碑,也衍生出对灵活性的比喻,其核心在于“可移动”与“可重复使用”的特性。

别人正在浏览...

嗌喔拨万论千不费之惠不守恒残溃成连春帖子词打狠儿胆识灯龛对合子封圭锋石根缉共坐苟生桂籍过的去过站疆里景业进利除害即日刻诛酷能兰艾冷面孔六德啰哩啰嗦鑪铸麦冬脉色芒焰目瞪口歪内子暖宅攀高结贵蟠据固结畔逆泼皮弃础琼珉取偿麴尘罗宂屑上略上田视死若生视线首宪顺典讨打铁铣偷忍玮博武贲无支奇消极黠小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