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地名。 枉水 流入 沅水 的小水湾,在今 湖南 常德市 南。《楚辞·九章·涉江》:“朝发 枉渚 兮,夕宿 辰阳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沅水 又东歷小湾,谓之 枉渚 。”
(2).古地名。又名 琵琶洲 ,在今 甘肃省 两当县 南。因洲渚迂回,人迹罕到,故名。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鵾鷄号 枉渚 ,日色傍阡陌。”
(3).弯曲之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 唐 欧阳詹 《陪太原郑行军登汾上阁》诗:“城槐临枉渚,巷市接飞梁。”
“枉渚”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地理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指枉水汇入沅水的小水湾,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南。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也提到此地。其得名与枉水相关,是古代水路交通的重要节点。
又名琵琶洲,位于今甘肃省两当县南。因洲渚迂回、人迹罕至而得名,唐代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中“鵾鷄号枉渚”即指此处。
泛指弯曲的河中小洲或水湾,如《水经注·穀水》描述“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强调其迂回曲折的地貌特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文献或具体地理位置,可参考《水经注》《楚辞》及地方志资料。
《枉渚》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在演变中发生了变形,字义也脱离了原始含义的意思。
《枉渚》的部首是木,并且包含12个笔画。
《枉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一文中,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
《枉渚》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枉渚」。
在古时候,「枉渚」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形态和字义并没有太大变化。
1. 他的努力被认为只是在枉渚,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2. 这个理论的提出已经远离了实际需求,成了一种纯粹的枉渚。
枉节、渚人、枉望。
离经叛道、背道而驰、妄自尊大。
坦诚、谦逊、本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