矍铄的意思、矍铄的详细解释
矍铄的解释
[hale and hearty] 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矍铄哉,是翁也。——《后汉书·马援传》
精神矍铄
详细解释
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后汉书·马援传》:“ 援 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 唐 刘禹锡 《赠致仕滕庶子》诗:“矍鑠据鞍时骋健,殷勤把酒尚多情。”《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时年六十有一,年齿虽增,矍鑠如旧。” 清 刘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登楼拾级,不赖人扶。谓公矍鑠,百年可逾。”
词语分解
- 矍的解释 矍 é 〔矍铄〕形容年老而有精神的样子。 惊慌地看着:矍然(惊视的样子)。矍矍(左右惊顾的样子)。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 铄的解释 铄 (鑠) ò 熔化金属: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消毁,消损:“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 同“烁”。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矍铄”是一个汉语成语,专用于形容老年人精神饱满、目光炯炯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 定义:形容老年人目光明亮、精神健旺,身体强健且不失风采。
- 核心特点:强调老人由内而外的活力,包含眼神锐利(如“矍”字所示)和精神焕发(如“铄”字引申义)两层含义。
2.字词解析
- 字形结构:
- 矍:上半部为“目”(眼睛),下半部为“隺”(高视远望),整体表示睁大眼睛、目光敏锐的样子。
- 铄:原指金属熔化的光芒,引申为精神焕发如光辉闪耀。
- 读音:正确读音为jué shuò,常见误读为“què shuò”,需注意纠正。
3.典故与出处
- 经典文献:
-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名将马援老年时仍能披甲上马,汉光武帝赞叹:“矍铄哉!是翁也。”。
- 宋代苏轼《入峡诗》中“矍铄空相视”亦用此典。
4.使用示例
- 造句:
- “祖父虽年过八旬,仍精神矍铄,每日晨练不辍。”。
- “视频中,百岁老人谈吐清晰,目光矍铄。”。
- 适用对象:仅用于形容老年人,含褒义。
5.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健旺、神采奕奕、老当益壮。
- 反义词:老态龙钟、萎靡不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用法,可查阅《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矍铄》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矢”和“金”,笔画数为19画。这个词来源于《楚辞·九章·登楼》中的用法,形容人的目光犀利、精明敏锐、机智过人的样子。在繁体字中,该字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写法中,《说文解字》中将“矢”的旁边加上了两点,表示这个字是跳跃射箭的动作,意味着敏捷。而“金”则是代表硬金属的意思,有刚强坚固、坚定不移的含义。因此,“矍铄”所表达的是一个人有着警觉、聪慧、精明并且不容易被欺骗的特点。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的眼神矍铄而善于观察,很难让人逃脱他的视线。”这句话中的“矍铄”描述了这个人敏锐的目光和精明的观察力。
组词方面,可以用“矍铄”的部首“矢”和“金”为基础,组合成其他词语,如“矢志”、“矢口”、“矢量”等。这些词语都包含了“矢”的意思,可以表达出坚定、直接和突破的含义。
近义词方面,可以有“机智”、“敏锐”、“锐利”等词语。这些词语都能够表达出相似的概念,形容一个人聪明、机敏和反应迅速的性格特点。
反义词方面,可以用“木讷”、“迟钝”、“愚笨”等词语。这些词语则与“矍铄”相反,形容一个人反应迟钝、思维迟缓、不够敏捷。
总之,矍铄这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目光锐利、机智敏捷的特点。无论是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还是在现代语境中被使用,矍铄都是一个富有表达力的词语,可以形容一个人的眼神犀利而敏锐,以及思维灵活且能够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