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协穆 ”。和睦。《书·周官》“﹝司徒﹞扰兆民” 孔 传:“以安和天下众民,使小大皆协睦。”《三国志·蜀志·马良传》:“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北齐书·魏收传》:“ 收 先副 王昕 使 梁 ,不相协睦。”《新唐书·王处存传》:“协穆 太原 以自助,远近同心。”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二:“弼亮惟寅而万姓协睦。” 郭沫若 《宿楚雄》诗之一:“民族塤篪真协睦,农田禾黍好收成。”
协睦(xié m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表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状态。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和睦融洽
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消除隔阂,和谐共处。
例证: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共协睦,以济世务。"
(意为共同和睦协作以成就世事)
同心协力
强调通过协作达成团结,隐含行动上的一致性。
例证:
《周礼·地官·大司徒》载古代"以六礼防万民之伪,以六乐防万民之情",旨在通过礼乐教化实现"协睦万邦"。
早期多用于政治语境,如《尚书·尧典》"协和万邦",指通过协调使诸侯国和睦归附。
现代汉语中广泛用于形容家庭、团队、民族等群体的和谐关系,如"邻里协睦""民族协睦"。
定义:"和协亲睦",强调情感与行动的双重和谐。
释义:"和睦相处;团结融洽",突出其现代应用场景。
引《后汉书·桓帝纪》:"冀以协睦蕃辅",指通过协作使藩国亲附朝廷。
"协睦"承载儒家"和为贵"思想,如《礼记·礼运》"讲信修睦",体现中华文化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其深层逻辑是:
协作(协)→ 情感联结(睦)→ 整体和谐
这一理念至今影响中国社会治理,如"民族团结""和谐社区"等政策导向。
“协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é mù,其核心含义是和谐相处、友好融洽。以下是详细解析:
“协睦”由“协”与“睦”两字组成: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三国志》《北齐书》等文献。
拜恳编纂饼拓赪虬珠赤笔书赤茀稠人广众春魂初唐四杰词不逮理大出风头刀锯之余得脸邸弟冬天里的春天耳受方棱飞舞纷敷奉安覆庇割据糊涂捡破烂角持继承人军客炕洞连畴接陇灵匮领门儿六体李恂被鸾回凤翥卖约内入行长泥鰋烹蛇屏拥破败五鬼坡老青龙金匮青油幕求助畎谷人微权轻软禁善经设品水彩画朔参官説有太尉足天垓挑心铜墙铁壁晩莫挽转违背五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