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截长补短。截取有馀以补不足。《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 唐 元稹 《授李愿检校司空宣武军节度使制》:“ 灵武 魏博 ,至于 大梁 ,断长补短,方数千里。”
“断长补短”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uàn cháng bǔ duǎn。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通过截取长的部分来弥补短的不足,比喻在处理事物或人际关系时,取他人长处弥补自身短处,以达到完善目标。核心意义与“取长补短”相近,但更强调“截断”与“补充”的主动调整过程。
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原指地理疆域的整合,后引申为处理问题的灵活方法。唐代元稹在《授李愿检校司空宣武军节度使制》中也曾使用此成语,形容地域间的互补调整。
部分释义提到其包含“解决矛盾”的含义,即在复杂情境中通过协调资源或能力差异,化解问题并优化整体结果。
该成语与“截长补短”为近义词,但使用频率较低。若需更多例句或语境分析,可参考《礼记》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断长补短》是一个成语,意为通过短处补长处,弥补缺点。它形象地用来描述在某种事物或情况中,通过弥补短处来达到完善的目标。
《断长补短》这个成语的部首分别是“斤”和“王”,部首“斤”在辞书中属于“刀类”的分类,部首“王”属于“玉器”的分类。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断长补短》最早出自《韩非子·喻老》:“赵简子与孟明视游,见大树,问其年。对曰:‘五百年。’‘此树者若以者多,则岂不折乎?’对曰:‘然。’‘是以为多者,则民岂不简而失乎?’对曰:‘然。’‘是故多者成寡者,长者断短者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补充不足的地方,使之达到完美。
《断长补短》的繁体字是《斷長補短》。在繁体中,部分字形有所不同,但整体含义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断的字形为“(隹/⺆)㇟(一)”,长的字形为“(长)”,补的字形为“彡(彳)丆”,短的字形为“小”。整体写法与现代相差不大。
1.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当相互协作,各取所长、断长补短,以增强整体的战斗力。
2. 孩子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应该耐心引导,断长补短,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组词:长补短
近义词:互补、相得益彰
反义词:残缺不全、缺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