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蛮虏的意思、蛮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蛮虏的解释

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我徂我征,伐彼蛮虏。”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蛮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基于古代历史语境,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蛮虏”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也泛指外族侵略者或野蛮残暴之人。该词由“蛮”和“虏”组成: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1. 地域指向
    最初专指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如百越等),后扩展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贬称。
  2. 文化语境
    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歧视性认知。例如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在《善哉行》中写道:“我徂我征,伐彼蛮虏”。
  3. 现代意义
    现代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注意其歧视性内涵,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

三、相关扩展

四、文献引用示例

《善哉行》中的“伐彼蛮虏”体现了该词在战争语境中的典型用法,暗示对外族征伐的正当化叙事。


提示: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使用需结合语境谨慎对待,避免冒犯少数民族群体。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汉书》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蛮虏》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蛮虏》指的是蛮族和虏掠的人。在古代中国,蛮族一般指南方的少数民族,而虏掠则是指侵略和抢掠他国的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蛮虏》这个词的部首是"虍",拆分后的笔画是12画。

来源

《蛮虏》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史记》中,用来形容南方少数民族和作为敌对势力的部落。后来,这个词开始被用作泛指野蛮的人或行为。

繁体

《蠻虜》是《蛮虏》的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作《蛮虏》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蛮"字的写法为虍+@(草字头),而"虏"的写法为虍+田。在秦汉时期,这两个字的写法逐渐趋于稳定。

例句

1. 他们被古代中国人称为蛮虏,因为他们的行为残暴野蛮。

2. 当时,北方的边境频繁遭到蛮虏的侵扰。

组词

蛮族、蛮荒、蛮夷、蛮横、蛮狂

近义词

野蛮、粗野、不文明

反义词

文明、文雅、温文尔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