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镂身。《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赞》:“鏤体卉衣,凭深阻峭。” 李贤 注:“鏤体,文身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寒蝉赋》:“不假蕤於范冠,岂鏤体於人爵。”
“镂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òu tǐ,其核心含义为“镂身”,即文身(在身体上刻划图案的习俗)。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
“镂”指雕刻,“体”指身体,合指在身体表面雕刻图案,属于古代文身习俗的别称。
古籍出处:
文化背景:
古代“镂体”多用于描述边疆民族或特定群体的习俗,如《后汉书》中的南蛮族群,文身既是装饰,也可能具有身份标识或宗教意义。
近义词:
文身、雕青、刺青。
现代汉语中,“镂体”一词已较少使用,多作为古语或学术讨论中的术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寒蝉赋》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镂体》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文字、图案等物体表面或内部有空漏的花纹、图案。镂体可以是在实物表面雕刻形成的凹凸纹饰,也可以是通过排列组合其他物体形成的有一定深浅以及纹样的整体。
《镂体》的拆分部首是“金”,表示与金属相关。它的总笔画数是16画。
《镂体》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特殊。它最早源自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的一段描述:“金缕镂体,五鬘故法”。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形容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雕刻纹样。
《镂体》的繁体字为「鏤體」。
在古时候,「镂体」这个词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汉代刻石上,有一种写作「鏤體」的形式。
1. 这幅画的镂体纹样细腻而精致。
2. 大理石雕刻上的镂体图案非常美观。
1. 镂空:指物体内部存在空洞或凹凸的空间。
2. 镂空工艺:一种在物体表面雕刻、切割出空洞或凹凸的工艺。
3. 镂空装饰:指在物体表面雕刻、切割出空洞或凹凸的纹样装饰。
1. 雕花:用刻刀、刻刻子等工具在物体表面雕刻出的花纹。
2. 空雕:利用细刻工具在某种材料上进行雕刻形成凹凸纹样。
实体:指物体表面或内部没有空漏的状况,相对于镂体而言。
昂然直入鞍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重半截入土鲍嘉彪虎不爽惭媿长欷池泽处身得按雕虫薄技讹舛负荆旰日黆黆归去骨碌碌含冻寒疾黄玉欢兴化色五仓胡本活铮铮涧井教驯攫啮具具苴杖炕屏老根老莱子丽曲盲昧汒洋漂薄诮骂棋布错峙清路秋水伊人瑟居商务办事处圣诲诗宰相双桂联芳说参请松墨探鱼讨生活头家娘屯积吞声饮恨王尼叹王台望诸君五铢钱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