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四辅之一。《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按, 汉 贾谊 《新书·保傅》作道、辅、拂、承。 王莽 托古改制,乃置四辅三公,其一为后承。为皇帝前后重臣。 晋 潘岳 《乘舆箴》:“左辅右弼,前疑后丞。一日万机,业业兢兢。”《周书·宣帝纪》:“初置四辅官……大司马 隋国公 杨坚 为大后丞。” 唐 李白 《明堂赋》:“前疑后丞,正仪躅以出入。”
“后丞”是一个古代官职名称,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后丞是古代天子四辅官之一,主要负责辅佐君主。四辅包括前疑、后丞、左辅、右弼,其中“后丞”位于天子之后,承担辅政职责(《尚书大传》卷二记载:“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历史出处与演变
具体应用实例
职能与定位
后丞作为天子近臣,需“业业兢兢”(晋代潘岳《乘舆箴》),强调其勤勉辅政的责任。其角色类似后世宰相或重臣,但更侧重礼仪与顾问职能。
后丞是古代君主制下的辅政官职,名称和职能随朝代演变略有差异,核心作用为协助天子处理政务,多见于先秦至汉唐文献。需注意不同文献中“丞”与“承”可能为通假字,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分析。
后丞(hòu ché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丞。
后(hòu)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解释为“位于后面”或“时间在以后”。它的部首是“彳”(chì),笔画数为7。
丞(chéng)是一个多义字,可以指代官职:“侍中”或“从五品官员”。它的部首是“一”(yī),笔画数为6。
《后丞》这个词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官制和侍中之职。古代朝廷中的大臣分为前朝贵族和后朝贵族,而后朝贵族中的高级官职就是丞相,其下还设有侍中之职。
根据古代文字演变的发展,现代的繁体字“后丞”写作“後丞”,字形稍有差异,但意义相同。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很多种,但后丞这个词采用了相对常见的写法。在秦朝时期,汉字经过了统一的整理和规范化,后丞这个词就使用了现代的写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后丞”的例句:
一些与“后丞”相关的词语组合包括“后台丞相”、“后丞官职”。
与“后丞”意思相近的词语有“侍中”、“从五品官员”。
与“后丞”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