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茭艸 ”。1.菰的别名。 顾张思 《土风录》卷四引《祥符图经》:“菰, 江 南人呼为茭艸,又谓之茭白。”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菰》。
(2).作饲料的干草。
茭草,学名Zizania latifolia,是禾本科菰属的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拥有悠久的栽培与利用历史。其名称与特性在汉语词典及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具体释义如下:
字义解析
据《说文解字》记载,“茭”本义指干草或喂牲口的草料,后特指菰的嫩茎。而“茭草”作为复合词,专指菰的植株整体。《康熙字典》引《尔雅》称“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印证其与菰的关联性。
植物学特征
茭草茎秆高大,可达2米,叶片长披针形,基部常因黑粉菌寄生而膨大成肉质茎(即茭白)。《中国植物志》描述其“圆锥花序大型,小穗单性”,雌雄同株,多生于湖泊、河沟等浅水环境。
古代粮食作物
茭草在先秦时期为“六谷”之一,《周礼·天官》载“凡王之馈…稻、黍、稷、粱、麦、茭”,其种子“菰米”(雕胡米)是重要食粮。唐代杜甫诗中“波漂菰米沉云黑”即指此物。
经济价值转型
宋以后因黑粉菌寄生普遍,茭白逐渐成为主要食用部分。明代《本草纲目》称:“菰根…春末生白茅如笋,即菰菜也,俗呼茭白”,记录其从谷物向蔬菜的演变。
食用与药用价值
茭白富含氨基酸与膳食纤维,是江南特色蔬菜。《中华本草》载其茎“甘寒无毒,解热毒、除烦渴”,根茎(菰根)可入药治消渴、烫伤。
生态修复功能
茭草根系可吸附水体氮磷污染物,被《中国湿地植被》列为湿地修复物种,对富营养化水域有净化作用。
古诗词中茭草常象征水乡景致,如李白“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因地域差异,民间有“菰笋”“茭笋”“高笋”等别称,反映其形态特征与食用方式。
茭草是由谷物演变为蔬菜的特有水生植物,兼具食用、药用及生态价值。其名称演变与用途转化,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智慧与自然资源的互动关系,在汉语文化中承载着独特的物质与精神内涵。
参考来源
“茭草”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iāo cǎo,结构为上下组合。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菰的别名
茭草是水生植物“菰”的别称,菰的嫩茎被黑粉菌寄生后会膨大,形成可食用的“茭白”(江南地区俗称)。这一释义在《本草纲目·草八·菰》等古籍中有记载。
作饲料的干草
茭草也指晒干后用于喂养牲畜的草料,常见于农业语境中。
安民榜抱担编译常鳞凡介常音超奬承徽承上起下絺冕侈衣美食穿房过屋炊雕春影大阿答礼捯气儿抵忤东鞮繁瘠斧凿纲要割亨公顷贵本家浆米酒嚼舌根假洋鬼子阄定聚唇居留空前未有扣角旷官窾坎两泪汪汪临阅流害卖工夫媺言扪索免却殁命钳口虔心钦贤日陵月替撒科打诨扇诱勝殘释像所谓肃心阘戟车套结桃菹苕苕亭民通航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