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恫瘝 ”。
恫瘝(tōng guān)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释义
“恫瘝”是古汉语复合词,由“恫”(病痛)与“瘝”(疾苦)组成,意为病痛、疾苦,引申为关怀民众疾苦。其中“瘝”通“鳏”,故亦作“恫鳏”,但“恫瘝”为规范写法。《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其释为:“病痛;疾苦。亦谓关怀人民病痛、疾苦。”
二、词源与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康诰》:“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 此处指周公告诫康叔(封)要像感受自身病痛一样体察民瘼。蔡沈《书集传》注:“恫,痛;瘝,病也……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 此用法奠定了其“视民如伤”的语义基础。
三、引证与用法
指代民众疾苦
引申为执政者的责任
清代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虽未直用“恫瘝”,但其精神与“恫瘝乃身”一脉相承,体现儒家忧民传统。
四、权威工具书收录
五、现代语义传承
该词属文言雅词,现代罕用,但常见于历史文献解读及成语“恫瘝在抱”(亦作“痌瘝在抱”)中,用以赞颂执政者心系苍生的情怀。孙中山《建国方略》亦曾化用此典,强调民生关怀。
参考来源: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恫鳏”(dòng guān)是由“恫”(悲伤哭泣)和“鳏”(丧偶)组成的成语,特指丧偶者因思念亡故伴侣而悲痛哭泣的情景。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核心含义指向丧偶者的深切哀痛,常用来形容失去配偶后难以抑制的悲伤情绪。
词源与结构
使用场景
适用于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丧偶后的悲痛状态,或正式场合表达对丧偶者的同情。例如:“他晚年恫鳏独居,终日以泪洗面”。
相关词汇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为生僻成语,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另有文献中可见“恫瘝”写法,但权威性存疑。
盦盖安身之地安心落意禀见参解车轸辞语澹远大鹏顶冒端丽断识短中取长饿莩抚絃高照广莫惯世瑰硕桂条合离鹤栅黄芦木挥霍无度祸乱滔天家宰辑刊金风送爽谨谢锦裀絶圣弃智枯燥拦不住朗赡烂蒸淋淫螺丝起子孟津梦乡面问命士慕斅溺爱配角貔子牵鬼上剑弃屣笙匏霜丛竦神帖发通塞王尼叹慰譬违裕芜梗无漏果勿谓言之不预也小租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