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绥的意思、安绥的详细解释
安绥的解释
安抚。 宋 范镇 《送程端明再镇成都》诗:“朝廷慎东注,方面要安绥。”
词语分解
- 安的解释 安 ā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
- 绥的解释 绥 (綏) í 安抚:绥抚。绥远。绥集(安抚和笼络)。绥靖(安抚使平静)。 安好:顺颂台绥(旧时书信用语)。 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安绥是一个由“安”与“绥”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安定抚慰”。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安”指代稳定、平安的状态,如《说文解字》释“安,静也”;“绥”本义为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定,《尚书·盘庚》载“绥爰有众”,即指以仁德抚慰百姓。二者合称时,特指通过政治手段或德行教化使人心归附、社会平稳,例如《汉书·文帝纪》中“以安绥天下”即强调对民生的关怀与治理。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君王或执政者的治国方略,如《左传》记载诸侯会盟时“安绥社稷”,现代汉语中则延伸至对群体情绪或局势的调控,例如“安绥灾后民众心理”。近义词“安抚”“抚绥”与之语义相近,但“安绥”更侧重通过系统性措施实现长治久安。
引用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 《辞海》第七版语词分册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安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ān suí,其核心含义为安抚、安定,主要用于描述国家、社会或人民生活环境的稳定与祥和。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通过安抚手段实现社会或人心的安定,强调消除动荡、恢复秩序。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中已有相关记载,宋代范镇的诗句“朝廷慎东注,方面要安绥”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用法。
- 词义延伸:除指国家治理外,也可形容个人心灵的宁静,如“安绥人心”。
二、使用场景
- 政治治理:多用于描述统治者的政策效果,如“安绥边疆”“安绥百姓”。
- 文学表达:在古典诗词或历史文献中,常见于赞颂太平盛世的语境,如宋代范镇的诗句。
- 现代语境:现代使用较少,多保留在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中,如分析古代治国策略时提及。
三、词源与演变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左传》,原指通过安抚手段维护社会稳定。
- 字形解析:
- “安”:本义为“平静、稳定”,如“安居乐业”。
- “绥”:本义为“登车时拉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定”,如“绥抚四方”。
- 历史用例:宋代文献中的频繁出现,表明该词在描述国家治理时具有重要地位。
四、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安抚、安定、绥靖、抚慰。
- 反义词:动荡、扰乱、骚动。
- 关联概念:常与“治国”“安邦”等词并用,如“安绥天下,定国安民”。
“安绥”是一个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学色彩的词语,既体现古代治国理念,也反映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用例,可参考《左传》及宋代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挨身百物保泽必由之路采椁超羣宸鉴尘卷风大兵电旗洞蛮讹法反调方笔方厚锋头感物告祭阁标狗东西谷谷呱毫无疑问龢宁宏伯狐魅疾溷鼠检责金马奖谨密羁牵计无所施抉眸沮辱巨枣旷观剌子谅解连向灵宅柳毅传书陋小冥合南疑配役捧拥偏远奇出欺德瞿所沙钩生情身条石研关泰尊谭嗣同茼蒿外舅完局微服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