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the face of a man but the heart of a beast] 本为古代鄙视匈奴的词
夷狄之人,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史记·匈奴传》
(2) 后指人的面孔,野兽心肠
又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难以义感。——《晋书·孔严传》
(1).外貌是人,心肠如兽。形容人不开化,近似禽兽。《汉书·匈奴传赞》:“被髮左衽,人面兽心。”
(2).形容为人凶残卑鄙。《晋书·孔严传》:“又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难以义感。” 明 沉受先 《三元记·错认》:“你这样人,言清行浊,人面兽心。”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我把你当人,请你到家来吃饭,你人面兽心,强6*奸民女。”亦省作“ 人面 ”。 唐 杜甫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诗之二:“薄俗防人面,全身学《马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人面兽心汉语 快速查询。
“人面兽心”是一个贬义成语,综合多来源信息,其含义及背景可归纳如下:
指外貌与人类似,但内心如野兽般凶残、卑劣,形容品行极端恶劣的人。该词强调外表与内在的强烈反差,常用于批判道德败坏者。
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曾向老子求教,老子以“人面兽心”为例,强调识人需观其本质而非外表。此故事深化了成语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警惕伪善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原文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列子》《汉书》等古籍,或查阅权威成语词典。
人面兽心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看似正常,但内心却残忍狠毒,无人性的行为或品质。它强调了一个人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意味着这个人具有以人面出现,但心灵却像兽类一样邪恶的特质。
人面兽心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兽”,其中“人”的部首是“人”,笔画数为2;“兽”的部首是“八”,笔画数为7。
人面兽心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这部古代典籍中,后来典故广泛流传,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人面獸心(繁体字)
在古代,人面兽心的汉字写作“人顏獸心”,使用了更多的繁复字形。
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友善,但他的行为暴露出了他的人面兽心。
人心不古、人心所向、人面不知何去、兽性大发、兽行露出、兽类本性
伪善、表里不一、虚伪、狡猾
善良、仁爱、温和、正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