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军队出征时,中军一军,左、右虞候各一军,左、右厢各二军,共七军。《通典·兵一》:“ 大唐 卫公 李靖 《兵法》曰:‘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
(2).泛指七支军队。《三国演义》第七四回:“遂加 于禁 为征南将军,加 庞德 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前往 樊城 。”
“七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七支军队的统称,多用于古代军事制度或历史典故中。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权威引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七军”指由七支独立编制组成的军队。古代军队常以数字划分编制(如三军、六军),"七军"属其中一种特定规模,多见于周代军制或历史战役记载。
来源: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第1卷第550页:“七军,七支军队;亦泛指大军。”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七军’或为特例,亦指多军。”
引申含义
在文学与历史语境中,“七军”可象征大规模军事力量,或特指著名战役中的军队编制(如三国关羽所率“七军”)。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第987页:“七军,泛指出征的大军;亦专指关羽北伐之师。”
周代军制渊源
据《周礼·夏官·司马》载,周天子设“六军”,诸侯依爵位分设“三军”“二军”。而“七军”可能为临时扩编或特设编制,如联合诸侯作战时超常规配置。
来源:
《周礼正义》(孙诒让注)卷五十四:“诸侯会盟,或逾制立军,七军之制盖由此生。”
三国典故:关羽“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攻樊城,大败曹操麾下七支精锐(于禁、庞德等部),史称“水淹七军”。此役使“七军”成为经典军事代称。
来源: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率众攻曹仁于樊……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羽威震华夏。”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胡三省注:“七军者,曹操遣于禁督七军以救樊城。”
“七军”本质为古代军事编制的数量概念,因关羽“水淹七军”的著名战例成为历史文化符号。其释义需结合制度史与具体语境,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应用,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存于文献。
“七军”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结合权威资料综合说明如下:
一、唐代军事编制
根据唐代李靖《兵法》记载,七军是军队出征时的标准编制形式:
二、泛指多支军队的统称
在广义用法中,“七军”不特指七支军队,而是象征规模庞大、实力强劲的军事力量。例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提到“大起七军”,即指调集多路军队联合行动。此处“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完整、团结的象征意义,强化了军队的整体性表达。
扩展说明: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语境下较少使用。如需具体案例,可参考《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战役,其背景即涉及庞德、于禁率领的七军(实际为七营兵力)。
伴佣襃贲薄劣兵贵神速波磔怆情川人传言春端帖子春暄粗恶麤饭逗晩贩买橄榄子甘言鲠塞肐胝儿公愤古井不波化民浣纱石换喻紧行无好步峻岨考中库莫奚联结撂担子立足娄公罗惹履险蹈危蛮鞾牡牝鸟歌抢劫乾光倾杯乐秦规囚命萨齐玛麝牋生卷深苛神态自若眡听守阍双龟厮隶私淑艾逃败通量透气瘏悴外强中干五彩缤纷武断乡曲吸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