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的意思、龙华寺的详细解释
龙华寺的解释
寺名。在今 上海市 龙华镇 。 唐 嗣圣 四年(公元704年)兴建,后历经兴废,现寺为 清 光绪 元年(1875年)重建。寺前有 龙华塔 。
词语分解
- 龙的解释 龙 (龍) ó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专业解析
龙华寺释义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龙华寺”为汉语专有名词,由“龙华”与“寺”复合而成: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龙华寺在中国多地均有分布,以上海龙华寺最为著名:
- 始建溯源:相传上海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康僧会感得舍利,吴主孙权敕建塔寺,初名“龙华舍利塔”。唐代正式称“龙华寺”,宋代重建后成为禅宗名刹(参见清代《龙华志》)。
- 弥勒道场:因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该寺被奉为“弥勒应化之地”,与“龙华三会”信仰紧密关联,天王殿内供奉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形)为其标志。
- 文化象征:寺内古塔(龙华塔)为七层楼阁式砖木塔,高40.4米,呈八角形,体现宋代建筑风格,有“沪城八景”之“龙华晚钟”盛名,象征上海历史文脉(参见《上海地方志·宗教卷》)。
三、建筑与宗教功能
龙华寺属汉传佛教寺院典型布局,核心功能如下:
- 主体建筑:依中轴线设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供奉释迦牟尼、弥勒、观音等圣像,体现“净土宗”与“禅宗”融合特征。
- 宗教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龙华庙会”,结合佛诞法会与民俗活动;除夕“迎新年撞钟”仪式延续千年传统,体现佛教中国化实践(参见《中国佛教寺院文化研究》)。
四、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释义依据:《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龙华会”条目释为弥勒证道之法会。
- 历史考据:清代释道渊《龙华志》载寺院沿革(原书藏上海图书馆)。
- 建筑研究:《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寺院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收录龙华寺测绘数据。
- 地方志书:《上海市地方志·宗教事务志》(官网公开版)详述寺院宗教地位。
结语
“龙华寺”一词融合佛教义理(弥勒信仰)、建筑实体(寺院与塔)及民俗文化,既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宗教意涵的专名,亦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其释义需结合语言学、佛学与史学多维考据方得全面。
网络扩展解释
“龙华寺”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但核心指向中国佛教寺庙,尤以上海龙华寺最为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龙华寺是中国佛教寺庙名称,得名于佛教经典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其中“龙华”指龙华树,传说此树高广如龙盘空,花枝似龙头,果实为橙色,象征佛法庄严。
二、上海龙华寺概况
-
历史沿革
- 传说为三国时期孙权为母所建(距今1700余年),但可考文献记载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赐名“空相寺”,明代恢复原名,万历年间获赐“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仍沿用“龙华寺”。
- 现存建筑多为清光绪年间重建。
-
地位与特色
- 上海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古刹,位于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
- 寺内保存唐、五代、明、清时期的经书、佛像等文物,寺前有标志性建筑龙华塔。
三、其他相关龙华寺
-
吉林松原龙华寺
始建于1905年,以“四十八院”建筑群为特色,拥有亚洲最大的大雄宝殿。
-
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
北朝至隋代最大寺院遗址,出土大量金铜佛造像,反映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
四、文化寓意
成语“龙华寺”常比喻心境宁静、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寺庙的开放信息或详细景点(如山门、弥勒殿、罗汉堂等),的旅行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
北吴博征伯仲叔季常骊斥道慈恩题记从句弹唇蛋羹耽迷跌蹉东西厂奉禄赶点刚犷钩牒归人候风地动仪霍食将卫兼政街谈巷谚鸡旤经担荆棘剌衿鞶忌厌絶目姱名款兵苦情了了解人意理论家鲤鱼跳龙门鹿醢没益门斗囊扑内溜拗律偏栖戕祸潜精钱注棋高一着缚手缚脚然乃人间天堂伤离沈河摄意淑静四时主隼旟瑱圭投桃之报唾涕韦素无赖贼骛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