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拗律的意思、拗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拗律的解释

拗体的律诗。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二二:“拗律不可轻作,此是已成功夫。初学时须律协声稳,不惟五律为然也。” 朱东润 《杜甫叙论》:“其次我们讨论拗律,这也是 杜甫 的一种创造。”参见“ 拗体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拗律是古代汉语诗学术语,特指近体诗(格律诗)中突破既定平仄格律的创作手法。其核心含义与修辞效果如下:

一、定义与特征

  1. 字义溯源

    “拗”本义为弯曲、不顺从(《说文解字》:“拗,手拉也”),引申为违反常规;“律”指诗歌的声律规则。二者结合指刻意打破平仄规范的诗句结构。

  2. 格律表现

    在五言、七言律诗中,拗律表现为特定位置平仄的非常规组合。例如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第五字应平而仄,则需在第六字补平声字救拗,形成“平平仄仄仄平仄”的拗句结构(王力《汉语诗律学》)。

二、修辞功能与审美价值

  1. 强化表现力

    通过打破声律平衡制造顿挫感,如杜甫《白帝城最高楼》中“杖藜叹世者谁子”一句,以拗律凸显沉郁顿挫的情感张力。

  2. 平衡格律与意境

    当严格遵循平仄可能损害诗意时,诗人选择拗律以保全内容表达,如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苕溪渔隐丛话》引)。

三、学术界定

需区别于“失律”:拗律需遵循“拗救”规则(即前拗后补),否则视为格律错误。《辞源》明确其“虽违常格而另有法度可循”的特性。


权威参考文献

  1. 王力. 《汉语诗律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 周啸天. 《唐诗鉴赏辞典》. 商务印书馆, 2011.
  3.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2015.
  4.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中华书局, 1981.

网络扩展解释

“拗律”是古典诗歌中的术语,特指在律诗中打破常规平仄格律的创作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拗律指整首律诗中存在多处不符合平仄规则的“拗句”,或联与联之间失粘(即上下联平仄不连贯)的现象。这类诗被称为“拗体律诗”,属于律诗中的变体。

  2. 历史背景与代表人物
    拗律的创作方法始于唐代杜甫,并在宋代被方回等学者系统归纳。杜甫通过刻意调整平仄,增强诗句的顿挫感,如《白帝城最高楼》即典型拗律作品。

  3. 特点与分类

    • 拗句:单句中平仄不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代替常规“平平平仄仄”。
    • 失粘:上下联平仄不连贯,如首联对句与颔联出句平仄不一致。
    • 拗救:通过本句或对句调整平仄补救,例如五言第三字拗可用第四字救。
  4. 创作意义
    清代施补华指出“拗律不可轻作”,需在掌握常规格律后尝试。这种形式既体现诗人突破束缚的创新,也考验对声律的驾驭能力。

注意:另有成语“拗律”(ǎo lǜ)指刁难法律,但此含义较少见,需结合语境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傲气宝宝獖羊鼻垩挥斤涔勺鬯圭逞权成团打块成踊翠云鬟麤知黮黯单色光电阻雕面东厨独出对禁藩服纷腾敷扬鬼哭狼嗥归世还锋红泉华蚤胡同儿郊里精乖精髓劲头迹水举音欬逆抗活栲掠客遇婪官两握陵纵鸾凤分飞马鹿易形绵山命悭牧伯傩禳匹夫之勇青奴秋晏气穴屈急润养闪离哨遍数制丝萝往蹇来连宛媚晚夏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