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东西厂的意思、东西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东西厂的解释

原为 明 代监视、缉捕官员的东厂、西厂的合称,后借指 * 。 林之夏 《高轩过》诗:“ 江 南罗织方钩党,青燐碧血东西厂。望门投止我不才,君独聪明避矢网。”参见“ 东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东西厂(dōng xī chǎng)是明代两大特务监察机构“东厂”与“西厂”的合称,在中国历史及汉语词汇中专指这一特殊政治现象。其核心释义与背景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东西厂

定义:明代由宦官统领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的统称,负责监察官员、缉捕政治犯,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力凌驾于司法系统之上。

词性:名词(历史专有名词)

来源:

《汉语大词典》:“东厂” 明成祖时设立,由宦官执掌;“西厂” 为明宪宗时增设,职权更广,后废置。二者合称“东西厂”,为明代特务政治之代表。


二、机构背景与职能

  1. 东厂(东缉事厂)

    • 设立时间: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创立。
    • 职能:监视官员、平民,侦查“谋逆”行为,拥有逮捕、审讯权。
    • 统领者:由皇帝亲信宦官(如司礼监秉笔太监)直接管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职官志》

  2. 西厂(西缉事厂)

    • 设立时间: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为加强监察增设。
    • 特点:权力范围远超东厂,可监察东厂及锦衣卫,活动遍及全国。
    • 存续:仅两度短暂设立(1477-1482年、1506-1507年),因势力过大遭废除。

      来源: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


三、历史影响与文学意象


四、现代语义延伸

在当代汉语中,“东西厂”一词常用于: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文史知识》杂志(中华书局主办)

网络扩展解释

“东西厂”一词源于中国明朝,是东厂(东缉事厂)和西厂(西缉事厂)的合称,两者均为皇帝直接掌控的特务机构,主要负责监视官员、镇压政治异己,并维护皇权统治。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历史背景

  1. 东厂

    • 设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明成祖朱棣创立,由宦官直接管理,主要负责监视官员、刺探情报、缉捕“谋逆者”。
    • 职能演变:初期仅负责侦查和抓捕,后逐渐获得审讯权,甚至可直接处决犯人。
  2. 西厂

    • 设立时间较晚(成化年间),由明宪宗创立,直接归属锦衣卫管辖,权力范围更广,涉及民间监控和镇压。
    • 特点:存在时间较短(两次设立又废除),但手段更为激进。

二、核心区别(东厂 vs. 西厂)

对比维度 东厂 西厂
任务范围 侧重内部政治敌人(如官员、皇族) 涵盖政治对手和民间反抗势力
组织结构 由宦官领导,直接听命于皇帝 隶属锦衣卫,指挥使多为武将
权力大小 需将重犯移交锦衣卫审讯 拥有独立审讯和处决权,权力更大

三、运作方式与影响


四、现代引申含义

“东西厂”一词现多用于比喻专制统治下的秘密监控体系或高压手段。例如林之夏诗句“青燐碧血东西厂”即借古讽今,暗指特务统治的残暴。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如魏忠贤掌权时期),可参考《明史》或专业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弹百灵鸟簿录草昧陈力戳点凋窭仿佛烦伤蜂营蚁队告谴跟声观游顾避果粥海量海峤哈呀侯景之乱后救诙辞诘日金黛窘悴隽英居孀扣宅夸美况迺老严辽钱立场不稳浏湸孖毡目视铺地钱谴告钦産寝幌遒美绕梁撒刁扫头石首局石璺虱心顺局桃花流水退思未敢苟同微禄蓊秽问天文章宿老五驭贤称想想先赀下色谢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