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州极远之处。 清 黄景仁 《登衡山看日出用韩韵》:“九荒八极荡无翳,照我一寸披丹衷。”
“九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九州极远之处,常用来形容极其遥远或人迹罕至的地方。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词源于古代传说中“九个荒凉之地”的概念,代表世界的边缘或极远之境。古人认为“九荒”是地理或时间上的极限,如清代黄景仁诗句“九荒八极荡无翳”便以此形容天地辽阔。
结构与用法
延伸与例证
清代文献及现代文学中,该词常与“八极”“十地”等词搭配,强化空间或时间上的广阔感。例如:“横推万世,聚血骨筑登天高台”出自小说《九荒》,借其意象表达征战与不朽的主题。
近义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八荒”“天涯”,反义词则如“咫尺”“近畿”。需要注意的是,“九荒”与“八荒”在部分语境中可互换,但“九荒”更侧重地理极限,而“八荒”多指八方边远之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作品(如小说《九荒》)或其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诗词网等来源。
《九荒》是一个成语,意味着非常遥远或极其广阔。它用来形容距离或范围极大的地方或事物。这个词语通常用于修饰时间、空间或范围。
《九荒》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对应的部首分别是“乙”和“艹”。笔画数分别为一画和六画。
《九荒》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人间》一章中。庄子在此章中运用了《九荒》一词,来形容人间与其他世界的巨大距离。
《九荒》的繁体字为「九荒」。
在古代,汉字“九荒”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1. 这个国家的势力延伸至九荒十地。
2. 我们要奔赴九荒,全力以赴。
3. 历经九荒八荒,他终于成功登顶。
九原、九皋、荒原、荒漠、九天、荒野
广袤、辽阔、浩渺
有限、狭小、封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