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极端穷困。《诗·大雅·抑》:“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郑玄 笺:“王反为无常,维邪其行,为贪暴,使民之财匱尽而大困急。”
(2).官名。大理的别称。 明 方以智 《通雅·官制》:“大棘,廷尉也。 郑 氏《綺谈》云:‘大理曰大棘。’”
大棘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历史地理与植物学两个角度考据。
一、历史地理名词
“大棘”指春秋时期宋国属地,位于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公元前607年宋国与郑国曾在此地交战(《春秋左传注》)。东汉学者服虔在《春秋左氏传解谊》中注:“大棘,宋地。” 该地名在《汉书·地理志》中也得到印证,属汉代陈留郡辖域(《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二、植物学名词
“大棘”为皂荚树(Gleditsia sinensis)的古称,属豆科落叶乔木。《本草纲目·木部》载:“皂荚,又名大棘,其荚煎汁可代皂用。” 现代植物志描述其树干具分枝棘刺,荚果富含皂苷,传统用作天然洗涤剂(《中国植物志》)。该树种被《中华本草》收录为药用植物,种仁可入药,具有祛痰、消肿之效。
“大棘”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极端穷困
指百姓或国家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例如《诗经·大雅·抑》中提到:“回遹其德,俾民大棘。”郑玄注解为统治者行为不正导致民不聊生。
官名别称
古代“大理”(掌管刑狱的官职)的别称。明代方以智在《通雅·官制》中记载:“大棘,廷尉也。”说明其与司法职能相关。
文献依据
其他可能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大棘”曾作为地名(如河南柘城古称“棘壁”),但此用法较罕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通雅》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跋疐谤口班马文章碧筳驳驳劣劣诧愕长笑禅讲超物程若喘证初级社道光帝道诀调书带恶贯满盈凤箫鸾管敢毅广陵贵珍遑讶幻觉环钻货匨简贤附势角冠搅海翻江酒盌军府君子乡列卿凌波六驘轮厂茫茫门鼻儿民生主义拿权撵逐戗脊奇略嘁哩喀喳鹊华庄儒墨若烹小鲜散马休牛上尾赡美势峯肃肃讨价庭园湍波土处吴丝象法显说蟹厄叶齐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