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性的意思、得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性的解释

《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 毛 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后以“得性”谓合其情性。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草木不夭,昆虫得性。” 唐 刘禹锡 《沓潮歌》:“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性”的汉语词典释义

“得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事物获得其天然本性或内在特质,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或天赋禀性。该词多见于古籍,现代汉语使用较少,但常见于哲学、文学领域的学术讨论。以下从不同角度解析其释义与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获得天然本性

    “得性”由“得”(获得)与“性”(本性、本质)组合而成,指事物回归或实现其与生俱来的特质。例如:

    《庄子·外物》云:“草木之得性,各遂其生。”

    此处指草木顺应自然规律生长,展现其固有属性。

  2. 引申:满足天性需求

    在人文语境中,可指人通过特定行为满足精神或生理的本性需求。如:

    南朝谢灵运《山居赋》:“禽兽得性,鸣声相和。”

    意为禽兽依循天性自由鸣叫,和谐共存。


二、古籍用例与权威参考

  1. 哲学典籍中的“得性”

    • 《庄子》(战国):

      强调万物应摆脱人为束缚,回归自然本性。如“得性”与“失性”相对,喻指是否遵循天道(参考:《庄子集释》,中华书局)。

    •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在文学批评中,以“得性”形容作品真实表达作者性情(参考:《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 诗词中的运用

    • 唐代白居易《池上篇》:“鱼乐得性,鸟安其巢。”

      借自然景物抒发对自由本性的向往(参考:《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现代语义与关联词汇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得性:谓获得其本性。”

    释义强调回归天然状态,引《庄子》《文心雕龙》为证(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得性:顺应天性。”

    例句取自《后汉书·逸民传》“禽兽得性,万物不扰”(参考: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得性”作为古典词汇,承载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其释义始终围绕“实现事物本真状态”展开。现代使用虽有限,但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人性论具有关键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得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合其情性”,即符合人或事物的本性或自然规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源自《诗经·小雅·鱼藻》中“鱼在在藻”的毛传注解:“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意为鱼依附水草生长符合其自然本性。后引申为事物或人顺应自身特性而存在或发展。

  2. 深层内涵
    强调“本性契合”,既可用于描述自然事物(如动植物遵循天性),也可用于人(如性格、习惯与内在特质相符)。


二、用法与示例

  1. 文学引用

    • 南朝谢灵运《道路忆山中》:“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表达本性无需外寻。
    • 唐代刘禹锡《沓潮歌》:“介鲸得性方逍遥”,描绘生物依天性自在生存的状态。
  2. 现代语境
    可形容人与环境、行为的协调性,例如:“教育应尊重儿童得性,而非强行塑造”。


三、相关概念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得性”解释为“与生俱来的特点”,此说法存在争议,权威典籍更侧重“契合本性”的动态过程。建议结合《诗经》原典及历代注释理解该词。

别人正在浏览...

饱谙兵马籍庳细不可一世才然茶杯踸踔尘阛驰慕吃现成饭蚩妍床上安床传搨刺啓打话东征西讨堆金积玉反反复复封赏俘擒赣激缟鹤贾祸趹踶黑晻晻恒品浑古俭静积怀矜夸凌上今年九草酒入舌出酒瓮子克夫空投例规履约眠花宿柳瓯宰飘藩坠溷甓社湖敲铿宂散色舞捎带失职摅畅説诨话贪吏通间偷免嵬崔微命文钱温馨陷将邪地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