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蓄积流水。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潭小而流不竭,盖 金龙庵 下夹壁缝中之液,虽不竭而非涵瀦之窟也。”
“涵潴”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án zhū,具体含义如下:
涵潴指蓄积流水,多用于描述水在某一区域内积聚而不外溢的自然现象。其本义与水体的储存有关,常见于地理或水文相关的文献中。
词义构成
文献用例
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曾用此词:“潭小而流不竭,盖金龙庵下夹壁缝中之液,虽不竭而非涵潴之窟也。” 此处描述水流持续但非自然蓄积的状态。
延伸用法
部分资料(如)提到其比喻义,指“言行谨慎,不泄露秘密”,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且权威文献中未明确记载,可能属于现代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徐霞客游记》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涵潴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起初看来,这个词可能有些生僻,但通过拆分部首和笔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
涵潴的第一个字是“涵”,它的部首是“水”,意味着与水相关。涵的总笔画数为10。
涵的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简化后的字为“函”,字形类似一个盛水的容器。这个字在古代常用于表示容纳、包含的意思。
涵的繁体字写作“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涵潴的第二个字是“潴”,它的部首是“氵”,表示与水有关。潴的总笔画数为16。
潴并没有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它的繁体字同样写作“潴”,没有太大的变化。
涵潴这个词的来源和具体意思可以参考每个字的含义来推测。涵意为包含、纳入;潴意为水池、湖泊。因此,涵潴可以理解为水池中的容纳或湖泊的范围,有容纳或包含之意。
以下是一个使用涵潴的例句:他的心胸广阔,涵潴万物。
除了涵潴以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词语可以组成,如涵洞(泛指水渠或供水用的管道)、潴留(积水、堆积)、潴蓄(积蓄、储藏)等。
与涵潴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包容、容纳、承载等。
相反意思的词语可能是溢出、流失、流散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