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格正的意思、格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格正的解释

(1).谓匡正时弊。《世说新语·德行》“ 王恭 从 会稽 还”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王恭别传》:“ 恭 清廉贵峻,志存格正。”

(2).纠正。 明 李东阳 《孟子直解》:“惟有大臣者道全德备,精神意气自有感格,誉望丰采自能耸动,这等人方能格正君心之非。但君心萌动时,有一不正便格之以归於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格正”的汉语词典释义

格正(拼音:gé zhèng)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匡正、纠正,特指对错误、偏差或不合规范的事物进行修正,使其符合标准或正道。

一、释义解析

  1. “格”的本义

    “格”在古汉语中有“纠正”“匡正”之意(如《说文解字》:“格,正也”),引申为规范、标准。

  2. “正”的含义

    “正”指端正、合乎准则,强调使事物回归正确轨道。

  3. 复合词义

    “格正”为同义复合词,强调通过规范或干预使事物归于正确,常见于对行为、制度、思想的修正。

二、典籍用例

三、现代用法提示

现代汉语中,“格正”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语境,如: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X卷,第XX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 《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格正”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含义

  1. 匡正时弊
    指纠正社会或时代的弊端,强调对整体风气的调整。例如南朝刘孝标在《王恭别传》中提到:“恭清廉贵峻,志存格正”,意为王恭以高洁的品行致力于纠正时弊。

  2. 纠正
    泛指对错误或偏差的修正。明代李东阳在《孟子直解》中写道:“格正君心之非”,即通过道德感化使君主的错误思想回归正途。


二、引申义

  1. 品行端正
    用于形容人品德高尚、行为正直,不受外界诱惑。例如:“他为人格正,深受尊敬”。

  2. 平正挺直
    描述物体形态的整齐端正,如:“他的衣服总是那么格正”。


三、使用场景


四、文献与例句


如需更完整解释,可参考汉典或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凹面钟白鲜别府赤款瘁貌丹聪诞谩不经电影院抖气督理风里来雨里去覆问赶趁高徒古代东方故林横急横身和颜黄离离婚姻货房肩牌兼味架设界碑继念金隧久违棘翳狷暴均州窑鞫实科道口才匡诤莲井礼器碑卖皮鹌鹑模仿鸟迹儜奴拗性旁落跑马占圈匹处颇眩伽侵降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赏脸审雨堂说好四禅天同里同心敌忾望谼亭完美无疵维稍乌剌赤向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