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勑的意思、诰勑的详细解释
诰勑的解释
见“ 誥敕 ”。
词语分解
- 诰的解释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诫,勉励:自诰。诰诫。 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诰敕(官吏受封的文书)。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勑的解释 勑 ì 同“敕”。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诰勑"(gào ch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诰"和"勑"(同"敕")两个单字组成,均指古代帝王或朝廷发布的官方文书,属于同义复用结构,用以强调官方文书的权威性。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单字释义
-
诰(gào)
- 本义:帝王对臣属的训诫或任命文书。《说文解字》释:"诰,告也。"
- 延伸:特指皇帝封赠官员及其亲属的文书(如"诰命夫人")。
-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1卷,第3页。
-
勑(chì)
- 本义:同"敕",指帝王自上而下的命令或诏书。《说文解字》:"敕,诫也。"
- 延伸:用于告诫、委任或嘉奖的官方文件。
-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第198页。
二、复合词"诰勑"的涵义
- 核心语义:泛指帝王颁布的诏令文书,兼具训诫、封赏、任命等功能。
- 使用场景:
- 唐宋时期多用于官员任命(如《唐会要》载"授官皆给诰勑")。
- 明清时期侧重封赠命妇(如"诰勑命妇冠服制")。
- 权威例证:
《宋史·职官志》:"凡文武官迁改职秩,皆给以诰勑。"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宋史》(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卷169。
三、与相关词的区别
四、历史演变
- 起源:先秦《尚书》已有"诰"体(如《大诰》),"敕"始见于汉代。
- 制度化:唐代"诰勑"成为正式公文类别,宋代设"诰勑院"专司其职。
- 废止:清末新政后逐渐废除,由现代行政文书取代。
- 来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诰勑"词条。
五、文化影响
- 文书形式:采用骈体文,钤盖玉玺,体现皇权威严。
- 社会意义:作为家族荣誉象征(如"诰勑之家")。
- 实物遗存:明清诰勑文书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来源:《明清档案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五章第二节。
"诰勑"是古代君主权威的文书载体,兼具行政效力与文化象征意义,其使用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反映了传统中国"礼法合一"的政治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诰勑”是古代中国君主或皇帝发布的正式命令或诏书,具有法律效力,主要用于传达重要决策。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定义:指君主或皇帝以书面形式下达的官方命令,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事务,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 同义词:与“诰敕”同义,“勑”是“敕”的异体字,二者可通用。
结构与读音
- 拼音:gào chì(注音:ㄍㄠˋ ㄔˋ),部分文献可能因方言或历史差异存在其他注音(如gào xī或gào zhì),但现代通用读音为chì。
- 字形:左右结构,“诰”指帝王的命令,“勑”同“敕”,意为告诫、命令。
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常见于古代官方文书,如《资治通鉴》等记载帝王决策的文本。
- 比喻意义:现代可用于比喻权威性极高的指令(如“上级的诰勑不可违抗”)。
补充说明
- 法律效力:诰勑不仅是象征性旨意,更是实际施政的依据,违反者可能受罚。
- 与“诏书”区别:诰勑更侧重具体行政指令,而诏书范围更广,可能包含礼仪、册封等内容。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语(如“诰命”“敕令”)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澹翺翔白板天子襃讳蹙额脆绷麤用待闲等道得实断后对称性二惠竞爽肥腴革噹耕耨公了函轘旱气河章黄屋将军斛舟舰队减水河奸贼夹墙靖恭浄话炅炅旧瓶新酒极卒距国开哄寇战烂额烂桃磊瑰不羁两献两者粝饭绿叶成荫蜜蠭幕后前书悄静邱索入献桑臣善思审报神兽石盆説堂私布四禅定台钟田舍儿为山香油馃子逍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