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旒冕的意思、旒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旒冕的解释

(1).即冕旒。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2).谓戴冕旒。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参见“ 冕旒 ”。

(3).借称帝王。《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鬯齐云终,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诚毕敬。”《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隋太庙歌》:“饗礼具,利事成。佇旒冕,肃簪缨。” 宋 王禹偁 《拟留侯与四皓书》:“ 良 愿先生……俯降殿庭,辱对旒冕,定下之惑,决君之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旒冕是中国古代礼制中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佩戴的礼仪冠冕,由“冕”和“旒”两部分构成。其形制以木质或丝质的“冕板”为主体,上玄下纁(黑红二色),象征天地秩序;冕板前后垂挂多串玉珠,称为“旒”,数量与佩戴者身份等级直接相关,如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

词义解析与特征

  1. 冕的结构:冕板呈长方形,前低后高,寓意君主谦恭治国。《周礼·夏官》记载“冕服有衡,以维持冕”,指冕板两端以丝带固定,体现礼制严谨性。
  2. 旒的象征:垂旒最初用于遮挡视线,提醒君王“非礼勿视”,后演变为权力符号。据《礼记·玉藻》载,旒以青、白、赤、黑、黄五色玉珠编缀,对应五行学说。
  3. 等级制度:旒数差异严格划分阶层,《后汉书·舆服志》明确“天子玉藻十有二旒,三公诸侯七旒,卿大夫五旒”,体现周代礼制的阶级性。

历史演变

旒冕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秦汉后成为帝王专属。宋代《三礼图》记载其形制简化,至明代仅用于祭祀场合。考古发现如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漆纱冕(无旒),证实汉代诸侯冕的材质变迁。

文化内涵

旒冕不仅是服饰,更是“礼乐治国”的物化体现。《孔子家语》称“冠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强调君主需克制私欲、明辨是非,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政治伦理。

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网《周代冕服制度考辨》
  2. 故宫博物院官网《中国古代礼器研究》
  3. 中华书局《后汉书·舆服志译注》

网络扩展解释

“旒冕”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贵族佩戴的礼冠,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结构
旒冕特指帝王冕冠,顶部为前圆后方的“綖板”,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前后垂挂的玉珠串称为“旒”,通常以五彩丝绳串联玉珠(如赤、黄、青、白、黑),数量因身份而异。例如,周代天子用十二旒,诸侯九旒,士大夫七旒()。

2.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3. 文化象征与权力意义
旒冕不仅是身份标识,更通过材质和形制强化统治合法性。垂旒遮挡帝王面部表情,寓意“不视非礼”,彰显威严与神秘感()。明代规定天子冕冠十二旒,太子减为十一旒,体现等级差异()。

4. 演变与争议
清代帝王是否沿用十二旒冕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清代冠服制度融合满汉元素,旒冕形制可能简化(),而明代以前更严格遵循周礼传统()。

旒冕是集礼制、权力象征和工艺美学于一体的古代冠饰,其设计细节和佩戴规范均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

别人正在浏览...

帮差薄层焙干裱轴鷩雉不恶大半兜风斗歌敦勉杜司勋发窘奉攀風雨對床凫短鹤长旰宵告天鸟黑鬒鬒亨屯回翔怙终不悛即刻急口紧邻汲扬鹡原疾战老倒乐乐跎跎岭嶙柳阴瞒官不瞒私邈群明滩默察镊鬓鸥闲倾微齐终扰化戎籍茹笔三望适路书厨树敦死问肃戒缩手宿云汰斥汤瓢烫手陶工王鳣帷幄问正鼯鼠技悟头诗下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