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冕旒。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2).谓戴冕旒。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参见“ 冕旒 ”。
(3).借称帝王。《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鬯齐云终,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诚毕敬。”《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隋太庙歌》:“饗礼具,利事成。佇旒冕,肃簪缨。” 宋 王禹偁 《拟留侯与四皓书》:“ 良 愿先生……俯降殿庭,辱对旒冕,定下之惑,决君之疑。”
“旒冕”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贵族佩戴的礼冠,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结构
旒冕特指帝王冕冠,顶部为前圆后方的“綖板”,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前后垂挂的玉珠串称为“旒”,通常以五彩丝绳串联玉珠(如赤、黄、青、白、黑),数量因身份而异。例如,周代天子用十二旒,诸侯九旒,士大夫七旒()。
2.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3. 文化象征与权力意义
旒冕不仅是身份标识,更通过材质和形制强化统治合法性。垂旒遮挡帝王面部表情,寓意“不视非礼”,彰显威严与神秘感()。明代规定天子冕冠十二旒,太子减为十一旒,体现等级差异()。
4. 演变与争议
清代帝王是否沿用十二旒冕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清代冠服制度融合满汉元素,旒冕形制可能简化(),而明代以前更严格遵循周礼传统()。
旒冕是集礼制、权力象征和工艺美学于一体的古代冠饰,其设计细节和佩戴规范均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
旒冕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汇,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可以指代古代君主或贵族在头上佩戴的装饰物,也可以用来形容华丽而庄重的头饰。
根据拆分部首和笔画的方法,旒冕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旒(由方旁和不旁组成)和冕(由立刀旁和冖组成)。
旒的本义是古代帽子上面悬挂的穗子,表示尊贵和高贵。冕则表示帝王的头饰,象征着尊严和权威。
旒冕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中国,帝王和贵族常常佩戴华丽的冕。冕通常由丝绸、金银丝等制成,上面点缀有宝石和其他富丽的装饰物。旒则是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装饰冕的顶部。
在繁体字中,旒冕的写法是「儀冕」。虽然写法不同,但意思和象征意义是相同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旒冕的形状比现代简化字复杂许多。每个字的结构更为繁复,并且字形之间的差异更大。
以下是一个例句,展示了旒冕这个词的用法:
古代帝王身穿龙袍,头戴华丽的旒冕,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威。
与旒冕相关的词汇有:冠冕、冕旒。冠冕表示华丽的头饰,也可以用来形容外表光鲜、非常美好的样子。冕旒则是冕和旒的合称,指代帝王的尊贵头饰。
反义词可以是没有旒冕,或者是平凡、朴素的样子。但是,旒冕作为一个整体的反义词并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