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济坊的意思、安济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济坊的解释

宋 时为收养救济贫病之人而设置的机构。《宋史·徽宗纪》:“﹝ 崇寧 元年八月﹞辛未,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已而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所费尤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济坊是中国古代由政府设立的官方医疗机构,主要功能为收治贫病无依的平民,提供免费医疗救助,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是当时重要的惠民政策之一。以下为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安济坊是宋代官方建立的慈善医疗机构,隶属于国家福利体系,旨在为贫困病患提供免费诊疗与药物救济。名称中“安”取“安抚、安定”之意,“济”指“救济、扶助”,“坊”即特定场所,整体体现“安定救济病患之所”的职能定位。其性质类似现代公立医院或慈善医院,由政府拨款运营,配有专职医官与药局 。

二、性质与功能

  1. 官方公益性

    安济坊由朝廷直接管理,经费源于国库或地方财政,如《宋史·食货志》载:“(崇宁元年)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 明确其国家福利机构的属性 。

  2. 免费医疗救助

    主要面向“鳏寡孤独贫不能自存者”(《续资治通鉴长编》),提供诊脉、施药、居养等综合服务,部分机构还设有病囚监治职能 。

  3. 隔离防疫功能

    部分安济坊在疫病流行时承担隔离与集中救治任务,如南宋临安府安济坊“以处疾病之民”(《梦粱录》),兼具公共卫生防控作用 。

三、历史演变

四、文化意义

安济坊体现了中国古代“仁政”思想与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实践,是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典范。其运作模式被学者视为“世界最早的公立医疗体系雏形之一”(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2018),对研究中国医疗史与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


参考文献来源

  1. 中华书局《宋史·食货志》点校本,2004年。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八。
  3. 国家图书馆《宋会要辑稿·食货》电子资源库。
  4. 浙江古籍出版社《梦粱录》校注本,2010年。
  5. 中华书局《咸淳临安志》影印本,1990年。

网络扩展解释

安济坊是宋代官办的医疗救济机构,其含义和功能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起源 安济坊由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年)在杭州首创,最初名为“病坊”或“安乐坊”,旨在应对瘟疫流行时救治贫病者。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将其纳入国家医疗体系,诏令全国州县普遍设立。

二、核心功能

  1. 免费医疗:专为贫民提供医药救治,设有专职医生和病房;
  2. 疫情控制:在流行病爆发期间隔离治疗患者,如苏轼时期“三年医愈千人”;
  3. 社会救济:与居养院(收养鳏寡孤独)、漏泽园(提供贫民墓地)共同构成宋代三大福利体系。

三、历史意义

四、命名解析 “安”指安抚,“济”为救济,“坊”即社区,组合意为“在街巷中安抚救助贫病者”。该名称既体现功能定位,也蕴含儒家济世理念。

(注:如需查看具体古籍记载,可参考《宋史·徽宗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原始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晻莫儤筵背水一战辨复秉公并夹侧径蹙澳倅介发耀费心劳力风寒凤尾绫凤舆根根固固冠冕国权毫纤禾莠猴戏化诲花生满路晖焕觳觫车僵石较比嗟痛稽浸鯨目凯复看督连章立教六膳留屯曼德琳悯农泥水木作旗官清甘滑辣轻若鸿毛青史流芳诎约人豪撒布三官手书散妓三下两下商部神寳君饰贾颂琴酸恻阘戟车天人三策跳起来停舶廷吏下回贤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