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kbook] 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发给存户作为凭证的小本子
银行发给存款人作为凭证的小本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好歹你亲自到 南京 走一遭,取了存摺,支了利钱寄回来。”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上》:“得一元则存一元,餘两元则存两元,该银行予以存摺,随时可支。”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这是 思懿 天天想偷看的银行存折。”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存折汉语 快速查询。
“存折”是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提供给客户的纸质交易凭证,主要用于记录账户资金变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存折俗称“红簿仔”(粤语区),是一种记录存款账户交易信息的簿子。其大小因国家和银行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与支票簿或护照尺寸相近。作为法律凭证,存折详细记载了存款金额、存期、利率等关键信息,在争议中可提供有效依据。
账户对应关系
一般一本存折对应一个账户,但也存在“一户多折”的情况(如主副存折)。每个存折仅能关联单一账户,确保交易记录的独立性。
适用范围
除常规的本币活期/定期存款外,还可用于外币账户,部分机构甚至将其扩展至证券、黄金等非货币账户。
存折在近代金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存折的具体使用规则,可参考银行官方说明或等权威来源。
存折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存款人开设的存款证明,用于记录存款人的存款账户余额和存取款等信息。
存折的拆分部首是“子”和“钅”,其中“子”为部首,表示与有关的事物有关;“钅”为笔画,表示与钱财相关。存折的总笔画数为13。
“存折”一词最初来源于汉语。它的形式和意义开始出现在中国古代,随着金融机构的兴起和发展,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繁体字中,“存折”一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不会有任何差异。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在古代的文献中,存折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存折”的字形和意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1. 我需要办一本新的存折。
2. 请拿好您的存折和身份证。
存款、存款人、存取款、存款证明
存单、存折册
支票、借记卡、信用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