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磨崖的意思、磨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磨崖的解释

亦作“ 磨厓 ”。1.山崖石壁上镌刻的文字。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南屏兴教磨崖》:“今 南屏山 兴教寺 磨崖,《家人》卦、《中庸》《大学》篇, 司马公 书,《新图经》不载。” 元 马致远 《哨遍·张玉嵓草书》套曲:“通三昧,磨崖的本,画赞初碑。”

(2).磨平山崖石壁镌刻文字。 明 郭贞顺 《上俞将军》诗:“但属壶民歌太平,磨厓勒尽 韩山 石。” 清 顾炎武 《浯溪碑歌》:“ 真卿 作大字,笔法名天下,磨厓勒斯文,神理遗来者。”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异日者龙跳虎卧,磨崖 昆崙 之巔;波涌云垂,张乐 洞庭 之泽。”

(3).磨擦山崖。 宋 苏轼 《黄牛庙》诗:“山下耕牛苦磽确,两角磨崖四蹄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磨崖"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词汇组合,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标注为"摩崖"的异体写法,指在山崖石壁上刻凿文字或图像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宣和书谱》记载:"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摩崖石刻"一词指代这种文化遗存。

从语义构成分析,"磨"通"摩",表示摩擦、接触之意;"崖"指山体陡立的石壁,二字组合突显了人工凿刻与自然山体的结合特性。据《中国书法术语辞典》解释,这类石刻需满足三个条件:一以天然山岩为载体,二保留原始石壁形态,三具有文化内容或艺术价值。

在文化价值层面,磨崖石刻具有三重属性:一是古代文字载体,如《泰山刻石》保存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小篆样本;二是书法艺术标本,龙门石窟《伊阙佛龛碑》展现了唐代楷书的典型范式;三是历史研究材料,福建泉州九日山现存13方祈风石刻,完整记录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制度。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显示,现存重要磨崖石刻分布于24个省区,其中山东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湖南浯溪碑林、陕西石门十三品,并称"中国三大磨崖石刻群"。这些遗存多采用阴刻技法,字径最大者见于北齐尖山刻经,单个"佛"字高达4.5米。

网络扩展解释

“磨崖”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具体释义如下:

  1. 山崖石壁上的镌刻文字
    这是最常见的释义,指刻在山崖或石壁上的文字、碑文。例如宋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提到“南屏兴教磨崖”,指兴教寺山崖上的《家人》卦等刻文。元代马致远在《哨遍·张玉嵓草书》中提到的“磨崖的本”,也指此类石刻文献。

  2. 磨平山崖以镌刻文字的行为
    指通过人工打磨山崖石壁,为刻字作准备的过程。如明代郭贞顺的诗句“磨厓勒尽韩山石”,描述了磨崖刻石的情景。

  3. 自然或人为的摩擦山崖
    此义较少见,可指自然风化或人为磨擦导致的山崖表面变化。例如苏轼在《黄牛庙》诗中写“两角磨崖四蹄湿”,以耕牛磨角于山崖来表现劳作场景。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进一步判断词义。

别人正在浏览...

凹榻报章冰魂辞劳打狗欺主弹鐄电子音乐敦敬二篆方桃譬李方外游梵释封留风淫高唐工业类型翰海黑蛟虺蜓火事降部鉴曲娇养解驾襟带旌鼓静乱开小会烂糊老办寮寀蛎房鳞翅目面讦妙乐宁子拗别泥中之对旁蒐裨将娉娉袅袅破甲墙靡铅钱畦封柔胜桑落擅美声论声请石志数奇不偶肃懋堂翁天梯外角稳妥握镜五色书